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七下科学综合说理题加练2

更新时间:2021-05-16 浏览次数:14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综合说理题
  • 1. (2021·镇海模拟) 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经常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实验,图中是某老师利用细塑料丝、干燥餐巾纸和 PVC 塑料管做的“静电章鱼”实验,具体做法如下:

    ①在桌面铺一张白纸,将塑料丝放在纸上,用餐巾纸压上,从根部向前摩擦几次。

    ②用餐巾纸裹住塑料管反复摩擦十几次。

    ③将摩擦过的塑料丝拿着根部向上抛起,塑料管去靠近塑料丝,塑料丝像“章鱼张开爪”一样散开并漂浮起来。

    塑料丝为什么会像“章鱼张开爪”一样散开并漂浮在空中呢?请你解释这个现象(忽略空气的作用力)。

  • 2. (2021·永嘉模拟) 压力锅是一个常见的烹饪工具,压力锅顶部有一限压阀,如下图甲,限压阀的结构简图如图乙。压力锅在加热时,里面的水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且较高的温度(如117~118℃),请你解释压力锅在加热时,里面的水能维持一个比较稳定且较高温度的原因 。

  • 3. (2020八上·温岭期中) 有一种性能非常好的保温杯叫做“焖烧杯”。它和普通保温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材质好,多采用优质不锈钢制造;2、保温性能更好,倒入热(冰)水后,外壳不冒汗,保温(冰)效果可达到24小时以上;3、内盖上的通气阀解决了“保温杯长时间不用,杯盖难以拧开”的问题(见题图)。请你利用摩擦力和大气压的相关知识,针对“杯盖难以拧开”和通气阀为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 4. (2020·衢州) 有经验的司机驾驶车辆经过跨江大桥时,会提前打开车窗,以防车辆不慎落水时错失自救良机。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车辆坠入水中、较深时,车内人员无法打开车门和降下车窗玻璃逃生,可选用安全锤等尖锐物体砸碎窗玻璃,让水快速进入车内,待水较多时就容易推开车门或爬出车窗逃生。请解释门窗紧闭的车辆坠入较深水中,车内人员逃生时所遇上述现象的原因和采取相应措施的理由。

  • 5. (2020七下·仙居月考) 课堂上老师把一光滑的硬纸片平盖在玻璃杯口,将一枚鸡蛋置于纸片上,用木尺沿水平方向迅速击打纸片,可看到纸片飞出而鸡蛋落入杯内,请解释这一现象。

  • 6. (2020七下·温岭期末) 无风的雨天,雨滴会落在雨伞上并最终从雨伞边缘滑落。如图为雨滴从伞顶A点滑至雨伞边缘B点,最后落至地面C点的运动轨迹,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雨滴出现这样的运动轨迹的原因。(忽略空气阻力)

  • 7. (2020七下·丽水期末) 如图是大货车,它是生活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大货车安装的车轮大且数量多;大货车的前挡风玻璃是竖直安装的。请运用所学知识分别解释上述安装的理由。(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 8. 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马上停下来,而是先做减速运动,最后才停下来,这是什么原因?
  • 9. (2020·鄞州模拟) 在《力》这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甲、乙两位同学面对面坐在两辆平板小车上,当甲同学用力推乙同学时(如图所示),发现两位同学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请解释此现象。

  • 10. (2020·余姚模拟) 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中,教材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中装满水,将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用细线把带口扎紧。另取一段橡皮筋,测量出它不伸长时的长度L1 , 再使橡皮筋与细线相连,拿住橡皮筋的上端吊起装满水的塑料袋,测量出橡皮筋伸长后的长度L2、然后将塑料袋浸没于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L3。这三次长度值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你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 11. (2020·诸暨模拟) 有一种自来水的水龙头,在水龙头出水口处有个过滤嘴,内装滤网,可过滤掉小颗粒沙子,拧开过滤嘴可清洗滤网。但使用久了水龙头的过滤嘴就不容易拧开,而且圆形过滤嘴表面光滑,用扳钳等工具也不容易拧开。央视《是真的吗》栏目,介绍了一种只用筷子、棉线就能轻松拧下水龙头过滤嘴的简易方法。

    第一步:在筷子一端缠绕一段棉线;(图示1)

    第二步:把带筷子的棉线缠绕过滤嘴一周后在筷子上绕几圈,再将筷子沿上下方向拧几圈绑紧棉线;(图示2)

    第三步:握筷子另一端沿水平方向逆时针旋转几圈,就可轻松拧下水龙头的过滤嘴。(图示3)

    请你解释:用筷子、棉线就能轻松拧下水龙头过滤嘴的科学原理。

  • 12. (2020·宁波模拟) 在一只很薄的塑料袋(袋的质量、体积均不计)中装满水,将袋中的空气全部排出,用细线把袋口扎紧。另取一段橡皮筋,测量出它不伸长时的长度L0 , 再使橡皮筋与细线相连,拿住橡皮筋的上端,吊起装满水的塑料袋,测量出橡皮筋伸长后的长度L1 , 然后将塑料袋浸没于水中,再测量橡皮筋的长度L2。L0与L1、L0与L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你能解释你的实验结果吗?

  • 13. (2020·衢州模拟) 科学课上老师演示了“跳舞的瓶盖”的科学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取倒一个空矿泉水瓶,将其瓶盖倒置蘸水放于瓶口,双手快速摩擦后握住瓶身,瓶盖跳起后下落,继续握住瓶身,瓶盖重复跳起与下落,一段时间后跳动变慢直至停止。请应用运动和力、功和能、气压、热传递等相关的科学知识,说出相关操作过程中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并解释“瓶盖跳舞”的原因。

  • 14. (2020七下·云和月考) 当汽车刹车时,车内的人会向前倾倒,请用你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为避免因上述现象而出现安全事故,请你给车内乘客和驾驶员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15. (2020七下·温州月考) 运输机参加抗震救灾,在沿水平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间隔相同时间从飞机上静止释放四个相同的物资。物资在空中下落(地面水平,空气阻力不计)。

    救灾物资会出现如上面哪幅图中所示的排列情况相似?请你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做出解释。

  • 16. (2020九上·余姚期末) 汽车超载是当前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各地设置了许多超载监测站加强监管。如图所示,一辆两轴货车正在水平地面上设置的某种电子地磅秤上称重。先让货车前轮单独开上电子地磅秤,其读数为8t;前轮驶离电子地磅秤,再让后轮单独开上电子地磅秤,其读数为9t。国家规定两轴货车限载车货总重18t,请你通过计算分析该货车是否超载。

  • 17. (2019·衢州)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衢州市民积极践行“文明出行”的各项规定,比如骑电瓶车的规定为:出行要戴头盔(头盔外部材料坚硬,内部材料松软),不带12岁以上的人,不超速行驶。请运用科学知识,从安全角度解释该规定的科学道理。

  • 18. (2019七下·苍南期末) 如右图一辆运动的小车,某一瞬间车内杯中水面发生了如图的变化,请分析小车在此时可能的运动情况,并对现象的发生作出解释。

  • 19. (2019七下·天台期末) 如图是大卡车和小轿车,它们都是交通工具,但有很多不同之处:①大卡车的动力装置采用大动力柴油机,而小轿车采用的是轻便的小动力汽油机;②大卡车的车轮要比小轿车多且大;③大卡车的前挡风玻璃安装角度较直,而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安装角度则是稍倾斜。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上述不同之处的原因。

  • 20. (2019七下·三门期末) 同学们在训练排球时,竖直向上垫球,排球脱手后,仍能向上运动,且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运动过程。
  • 21. (2019·宁波模拟) 如图所示为一辆玩具气球小车。气球充满气后,打开喷气口阀门,小车向左运动。请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 22. (2018九上·浙江期中) 避险车道是与公路主干道相连的一段距离很短的分岔专用车道,供速度失控车辆安全减速。一般设置在长陡坡的拐弯处,保证驾驶员能看到(如图一、二)。这种车道很特别,一般长度在50~100米,有一定的坡度,路面上铺着疏松的石子、沙土层,两侧及顶部用废旧轮胎或防撞桶围起来(如图三、四)。避险车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汽车刹车失灵时的安全隐患。请你谈谈避险车道设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并作简要解释。

  • 23. (2018九上·温州月考) 如图是高速公路避险车道示意图,且在避险车道上铺上一层很厚的碎石和细沙,当高速行驶的小车出现刹车失灵时,可通过进入避险车道快速降低车速直至停止。请你结合题干信息和能量转化的知识,解释避险车道可以快速减速的原因。

  • 24. (2018九上·温岭期中) 小明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图1),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小明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图2实验,注射器中的试剂P是稀盐酸,结果鸡蛋真的吐了出来。请结合化学反应、压强等科学知识解释“瓶吞鸡蛋”和“瓶吐鸡蛋”的原因。

  • 25. (2018八上·嘉兴期中) 如图所示,把一根玻璃管A斜插在烧杯的水中,当用另一根玻璃管B对着它的上端P处吹气时,发现P处有水沿水平方向喷出。请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 26. (2018·宁波) 取一根吸管,在离吸管末端三分之一处,剪一水平切口P,从切口处折弯吸管,把吸管放进水里,让切口高水面约2—3cm,用力吹气,如图所示,发现切口处有水沿水平方向喷出。请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此现象形成的原因。

  • 27. (2018八上·鄞州月考) 在生活中“用科学”是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科在家里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将一只鸡蛋放在盖住水杯的硬纸板上,当他用手指突然弹击纸板时,看到纸板飞出,鸡蛋落入杯中。请你运用所学科学知识简要解释原因。

  • 28. (2018·台州) 夏季是溺水多发季节,在野外游泳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如清澈的溪流看上去较浅,实际上却较深;岸边潮湿,容易长有青苔,人在上面行走更容易摔倒;水面下可能会有暗流或漩涡,人在其附近容易被卷入。万一溺水,人在水下长时间缺氧会导致呼吸和心跳停止。请你解释上述内容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 29. (2018七下·温州期末) 我国是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为了保护人体安全,汽车中常设有安全带、头枕、气囊等安全装置。当两车在城市道路上发生追尾事故时,前方车辆内首先能够保护人体的装置是头枕,而后方车辆内首先保护人体的装置是安全带,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 30. 某公共场所为了提醒大家注意地面湿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提示牌。请提出该提示牌中所给情境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地方,并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给予解释。

  • 31. (2017·绍兴模拟)

    如图为测定风速大小的装置,探头、金属杆与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电路电压一定,当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 32. (2017·浙江模拟)

    如图所示,老王骑车上班途中,前方停在路边的轿车司机突然打开车门,老王刹车不及撞上车门受伤。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请分别针对汽车司机和骑车市民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33. (2016·江干模拟)

    如图为测定风速大小的装置,探头、金属杆与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相连,可上下移动(摩擦不计).电路电压一定,当风速增大时,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 34.

    小明同学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如图所示).然后从漏斗尖嘴处向上用力吸气,并将手指移开,看到的现象是  , 原因是  ;小王看到小明的实验后说,朝漏斗尖嘴处向下持续用力吹气也能达到类似的实验效果,原因是  。

  • 35.

    小明家装修时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

    (1)现象一:屋内开着的门,在一阵风吹过后,(如图甲所示)门会关上,为什么?

    (2)现象二:当门关上时,有时又会被风吹开,而在门与门框之间垫上几层纸后,(如图乙所示)风就不会将门吹开,门不会被吹开的原因是什么?

  • 36. 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37. 为什么地球会依依不舍地绕着太阳转?

  • 38. 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验中,王辉同学的测量值总比其他同学的大一些。请你帮他找出可能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