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南开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

更新时间:2021-05-25 浏览次数:1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 <b >选择题</b>(本题共有18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米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米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
    A .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 .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
  • 2.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的一项重要权力是每年决定是否应当以陶片放逐法流放一位影响城邦稳定的政治家。若有,则过70天左右举行第二次公民大会正式投票。如果当天出席会议的人数达到6000人,得票最多者会被流放国外10年。材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制( )
    A . 保证了公正平等 B . 使公民享有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 C . 杜绝了以权谋私 D . 有利于监督政府,为人民大众服务
  • 3. 泛雅典娜节是古代雅典庆祝守护神雅典娜生日的节日,献祭过程由各个团体分别进行:宗教公职人员与男女祭司组成他们自己的分队,年长的男人与处于服兵役年龄的男人分开游行,外邦人的儿子与外邦人的女儿分开游行。这种献祭仪式反映出古代雅典( )
    A . 宗教活动不受政治的影响 B . 不同社会群体的宗教信仰不同 C . 居民的身份存在严格区别 D . 各阶层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
  • 4. 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体现出罗马法(    )
    A . 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B . 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C . 已经形成完备体系 D .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5. 恩格斯指出:“另一类思想家,即法学家,则对新秩序赞赏不已,因为一切等级差别的取消,使他们得以全面制定他们心爱的私法,因而他们就为皇帝制定了空前卑鄙的国家法。”据此可知,恩格斯认为
    A . 罗马法已消灭了阶级压迫 B . 法学家对罗马法的贡献大 C . 法律有力维护了帝国统治 D . 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 6. 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规定:凡被外籍人解放的奴隶称为外籍解放自由人,不能在罗马城及其周围100里以内居住,违者将被没收财产,永远罚为奴隶,不得再被解放。而《民法大全》规定:奴隶一经解放,成为自由人,享受与生俱来自由人相同的权利。这主要是由于( )
    A . 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善 B .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C . 罗马公民权的日益扩大 D . 奴隶阶级的不懈斗争
  • 7. 与希腊诸城邦不同,罗马公民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安东尼努斯颁行了著名的《卡拉卡拉敕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部享有罗马公民权。这一敕令旨在(    )
    A .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 B . 适应民主制度的发展需要 C . 扩大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 . 使罗马法形成完善的体系
  • 8. (2018·全国Ⅰ卷) 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 . 反对奴隶制度 B . 主张权利平等 C . 抨击贫富差别 D . 具有人文精神
  • 9. (2017高三上·大庆期中)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 . 宗教意识淡薄 B . 反对神灵崇拜 C . 注重物质生活 D . 强调人的价值
  • 10.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睡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最先烟消云散”的根本原因是( )
    A . 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 C . 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D .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改变传统观念
  • 11. 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许多市民虽然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却采取了默认态度并坚决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以宗教活动满足精神需要。这说明当时( )
    A .   教会放松对市民生活的控制 B . 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C . 文艺复兴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D . 社会观念处于转型时期
  • 12. 史学界关于文艺复兴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这反映了( )

    观点

    理由

    经济因素说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冲破教会的桎梏。

    政治因素说

    有些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人文主义者被各地的政府机构任用,对推动文艺复兴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因素说

    意大利在吸收古希腊文化方面独占鳌头,从古代继承下来的文明居于领导地位。

    A . 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 . 角度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C . 历史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D . 历史认识取决于时代变化
  • 13. 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统治精英各具宗教倾向,常常依据个人的偏好推行新教或天主教,一些野心勃勃的地方领主也会通过吸引某些宗教团体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基础。从长远的角度看,宗教改革( )
    A . 否定了教会等级制度 B . 推动了新教改革运动 C . 有利于集权国家形成 D . 促进了人文主义传播
  • 14. 1751~1780年,法国学者狄德罗等主持编撰的《百科全书》陆续出版。该书编撰的经济来源,不是通常的资助人出资,而是约4000位订购者的预付款。到1789年,该书售出两万多册,创造了上百万里弗的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A .   启蒙思想家得到了全社会的追崇 B .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 . 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即将开始 D .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深入人心
  • 15. (2019·浙江选考) 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有人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有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还有人说:“我几乎愿意再年轻几岁,这是因为我相信在最近的将来一个黄金时代就要来临。”上述言论旨在表达(    )
    A . 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 B . 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 . 把人从专制和等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D . 依靠情感恢复人类本善的天性
  • 16. 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
    A .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 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 .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 17. 今拉美国家官方语言多为西班牙、葡萄牙语,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 . 新航路开辟 B . 文艺复兴 C . 宗教改革 D . 启蒙运动
  • 18. (2019高一下·栾城期中)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 .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二、<b >非选择题( </b>本题共有3小题,19题24分,20题16分,21题12分,共52分<b>)</b>
  • 19.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基础,每一位哲学家通过不同甚至相对立的表述来探究万物的本原。万物变化多端,纷繁复杂,哲学家所探究的就是“变化”后面的“不变”,“多”后面的“一”。而这种本原的探究是不可能由感性所能把握的,因此理性主义在古希腊哲学中逐渐建立起来。

    ——摘编自刘志坤《古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初探》

    材料二  欧洲近代理性主义是西方理性的唯一典范。笛卡尔、斯宾诺莎等都是欧洲近代著名的理性派哲学家。他们只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并由此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并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笛卡尔曾说“借助实践哲学……我们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海德格尔是一位公开与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唱对台戏的现代西方哲学家。他认为近现代技术像框架一样完全把人束缚住,使人囿于技术的视野,只知道一味从事技术制造与技术生产,一味把自然事物作为技术生产的原材料,一味地利用和剥削地球和自然,丝毫不顾这样做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他明确提出“人不是存在的主宰,人是存在的‘看护者’,人应该有看护自然事物的存在和看护人的存在的‘思想’”。

    ——摘编自宋祖良《理性与非理性——兼论

    海德格尔批评欧洲近代理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理性主义在哲学中逐渐建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德格尔批评欧洲近代理性主义的原因,并对他的主张作简要评价。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