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寒假返校考...

更新时间:2021-05-23 浏览次数:120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运用(27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皱/腾  琐/凋  慈/劳任怨  推/峦叠嶂 B . 林/浩  杆/纤  裁/规中矩  咆/惟妙惟 C . 枝/劲  年/序  劣/深痛疾  联/交头 D . 躇/田  鲜/防  强/头倔脑  心/摩肩接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仲裁   愚钝   锐不可挡   抑扬顿挫 B . 翘首   躁热   眼花缭乱   和言悦色 C . 镌刻   烂漫   巧妙绝伦   广袤无垠 D . 婆娑   崎岖   振聋发聩   正襟伟坐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据专家测算,在市区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 , 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B . 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 努力改变城市面貌。 C .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 D . 王岱真是别具匠心 , 制作出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拍手叫绝。
  • 4. 小麦上网搜索语文知识时,发现一些错误。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不能删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B . 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山北水南称为阴,水北山南称为阳。 C . 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用特定称谓,如“始龀”指七八岁。 D . “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看见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是定语。
  • 5. 下面的句子可以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语言的表达中,段落是极关重要的。                

    ①可见,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

    ②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

    ③同时,不必说的就不说,不枝蔓。

    ④它就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

    ⑤还要合乎逻辑,合乎习惯,恰当得体。

    ⑥反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缠夹不清了。

    A . ④③⑤⑥②① B . ②①④⑤③⑥ C . ②④⑤③①⑥ D . ④①⑥②⑤③
  • 6. 古诗填空
    1. (1) 树树皆秋色,
    2. (2) ?烟波江上使人愁。
    3. (3) 几处早莺争暖树,
    4. (4) ,悠然见南山。
    5. (5) 。小园香径独徘徊。
    6. (6) 《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描绘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7. (7) 李清照的《渔家傲》一词中,表明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的句子是:
  • 7. 古文字词解释

    多趣味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③往之

    山北之塞

    霸上 

    ⑥汝不惠

二、阅读
  • 8. 阅读《傅雷家书》选段(一),完成下面各题。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世界上最高贵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其次,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想到你将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没有止境的进步,为更多的人更广大的群众服务,鼓舞他们的心情,抚慰他们的创痛,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的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去,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孩子,你太幸福了,天待你太厚了!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总算我的教育没有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还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孩子,从今以后,你永远不会孤独的了,即使孤独也不怕的了!

    1. (1)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对儿子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傅雷感到莫大的幸福与骄傲。 B . 既表现了傅雷对艺术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挚爱之情。 C . 傅雷觉得儿子的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为祖国增了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D . 傅雷的欢乐来自于儿子的成功和儿子为祖国增光、给别人带来欢笑。
    2. (2) 贯穿整段文字的主旨是傅雷要儿子做一个(   )的人。
      A . 谦卑 B . 幸福 C . 成功 D . 坚强
    3. (3) 对本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本段文字满怀着欣喜,洋溢着激情。 B . 本段文字是傅雷对自己儿子在成功时的谆谆教诲,展现出他的骄傲深情以及殷切期望。 C . 傅雷希望儿子在取得巨大成功时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D . 本段文字偏重理性,言辞恳切,表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理解与宽容。
  • 9. 阅读《傅雷家书》选段(二),完成下面各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1. (1)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指的是
    2. (2) 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3. (3) 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感恩图报;同时我们也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能讲究方式方法。《傅雷家书》是一部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名著,请你把《傅雷家书》推荐给父母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
  • 10. 10.结合你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经历与体会,完成下列题目。
    1.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教材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名著之一。这部小说是原苏联作家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写成的。出版后对全世界一代代的青年产生了巨大影响。
    2.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是保尔·柯察金。保尔在水兵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
    3. (3) 全书可以历史时期为依据分成两个部分,1—9章:时期;10—18章:时期。
    4. (4) 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请你按顺序把相应事件的序号 , 填入相应的横线】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①繁重的肃反工作击倒了有着伤病的保尔,不得不离开岗位回家养病。

      ②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③在与波兰白军队战斗中,保尔的腿受伤并得了伤寒。

      ④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一颗炸弹在身边炸响,头部受了重伤。

    5. (5) 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精神,的意志,的高贵品质。
    6. (6) 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
    7. (7) 请按下面格式,自选角度写一段话介绍保尔。要求结合名著中的其他情节,最少使用一个成语。

      保尔是一个的人,因为

    8. (8) 题目是一部作品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意。结合阅读体验,说说在作者是如何一语双关说明钢铁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 11. 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跟谁说话?” “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 (1) 结合文段“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这句话,联系小说的情节,试说说他是如何从一个无知少年成为一个出色而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
    2. (2) 小说善用环境描写衬托来刻画人物形象,试从文段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
  • 1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灶台

        ①老灶台,那是乡村里不知留传了多少年的百姓做饭的锅台,所以许多人也叫锅台。那是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吟唱柴米油盐灶房歌、伴奏“咕哒、咕哒”协奏曲的舞台,那是过去寻常百姓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简易厨房”,那是连结飘零在外游子心中的一缕乡愁。

        ②灶,火、土结构,指很久以前,灶是由火和土结合而成的,后来大都是用砖垒砌成的。有的匠人垒灶时,还特意在砖上刻出了灶王爷的像,大都是在灶头供奉着灶王爷像。灶王爷被认为能掌管一家祸福。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亦称“辞灶日”,傍晚时分,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烧香烧纸,送灶王爷上天,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祭灶习俗。民间还有在灶头上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除夕日再放鞭炮迎回,有些地方叫做:“迎灶日”。

        ③老灶台,大都由十几印的大锅、风箱构成。灶台上摆放着盖垫、油盐酱醋、箅子、箅梁棍、刷碗盆等日常生活必备用品。老灶台大都连通着土炕,再通过屋上的浮炱冒出烟去。

        ④在过去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座或两座灶台。有了它,家里就有了烟火气,就有了聚合和生息;没有它,家里就像缺少了许多东西,空落落的,用庄稼人说法就是“不像个过日子来头”“这家没有牌谱”,三天二日的没有灶台可将就,长久居家过日子,没有个灶台真不行。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锅就没法做饭,人长期不吃饭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所以,砸锅在乡村里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也带有某种人格侮辱。锅在百姓中须臾不离的程度也就说明了灶台的重要。

        ⑤灶台,还与时代发展相联系,与一家的兴衰相关联。譬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说:“家里穷得几天都揭不开锅了。”“他家穷得浮炱都不冒烟了。”从灶台就看出了贫穷的程度。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乡村里也经常飘出鸡鸭鱼肉的香味,飘出山珍海味的鲜味,有人就羡慕地说:“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像过年一样。”从灶台上飘出的香味,就推断出时代在发展和发展的程度。过去在乡村里,如果几天听不见有的人家拉风箱的“咕哒”声,看不到浮炱冒烟,邻居们就会关切地相互打听着:“是不是到他子女家去了?已经好几天没听着拉风匣了。”出于关心,还会过去看个究竟,这都是灶台发出的信号。只要听着家里“咕哒”的烧火,就昭示着一家人平平安安过日子,灶台昭示着一家人的贫富、兴衰、健康、平安。所以说,不要小看了灶台。

        ⑥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老灶台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熟悉和亲切。从记事起,就见我家堂屋南端的东西两边并立着两座灶台,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几乎一般大,都是那种大大的灶台,两个灶台几乎占了半间屋子;模样也长得像,大概都是出自心灵手巧的父亲之手。两个灶台脾性相近,气味相投,一起相守了几十年。

        ⑦我家的老灶台与我就像老朋友一样,有着很深的感情,儿时与灶台的经历历历在目。还记得母亲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那时候,生产队里分了剥花生任务,全家人都围坐在炕上 剥花生,剥着、剥着,就打瞌睡了,我和弟弟都无精打采了,我已睁不动眼,弟就眯缝着眼。这时母亲就说:“炒长生果了。”我俩接着就睁大了双眼,母亲忙说:“一听说要炒长果,都来精神了。”接着母亲就把交任务剩回来的花生拿过来,刷好东间锅。我就〖A〗下炕去烧火,一会儿工夫就炒熟了,那时觉得母亲炒的花生真香,那是母亲的味道。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母亲深夜用大锅炒花生的情景,灶台上凝聚着深深的母爱。

        ⑧如今,常常围着灶台转的祖母、母亲都早已离开灶台,去了天堂,留下了我不尽的思念,每每想起与灶台的历历往事,我就会深深怀念天堂里的祖母和母亲。

        ⑨离开老家几十年了,我仍能记起老灶台的模样,我始终记得在老灶台烧火做饭的情景,我始终记得忘记添水烧坏了盖垫、差一点引起火灾的情景,我始终记得烧了很多松针也没煮熟地瓜的情景,我始终记得我烧火、父母轮流炒菜的情景。现在想来,不管当时如何,都是浸透着感情的美好回味。

        ⑩随之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灶台渐行渐远了,在民间已很少了。老灶台,寄托着老感情,感情老鼻子了。随之老灶台的离去,也带走人们对它的感情。带不走的是人们对它的怀念和美好回味。

    (有改动)

    (注)①印:锅尺寸大小的计量单位。②浮炱:烟囱。③老鼻子:多极了,方言。

    1. (1) 〖批注一〗读散文,标题不可忽略。“老灶台”记录着童年的生活场景,请根据第⑤-⑦段内容,写出3个场景,每个不超过10个字)

    2. (2) 〖批注二〗读散文,可以学着炼炼字。比如第⑦段〖A〗处的动词,有人说填“跑”,有人说填“走”,有人说填“跳”……你觉得填哪个字最好呢?说说理由。
    3. (3) 〖批注三〗有些散文是“卒章显志”的,读第⑩段,揣摩作者在“渐行渐远”中蕴含的情感。
    4. (4) 〖尾注〗怀念老灶台,但现在的生活中,我们更习惯用燃气灶。有人说,老物件是用来回忆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生活,说说你对“老物件”的理解。
  •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陈 平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对邪?”于是绛候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降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天下一岁决几何 

      ②愧不能  

      ③君欲对邪 

    2.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使卿大夫各得任职焉   如土石何 B . 让陈平日   面山 C . 陈丞相平        主谓谁 D . 居顷      久 , 目似瞑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

  • 1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猕猴献巧》和《鷧鸟窃鱼》

        【甲】吴王浮于江,登乎狙①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②。有一狙焉,委蛇攫搔③,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④矢。王命相者趋⑤射之,狙执⑥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⑦予,以至此殛⑧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⑨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选自《庄子·徐无鬼》

        【乙】人有鱼池,苦群鷧⑩窃啄食之,乃束⑾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⑿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⒀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不能脱,奋翼声假假⒁。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选自耿定向《权子杂俎》

    【注释】①狙(jū):猕猴。②蓁(zhēn):草木丛。③委蛇(wēi yÍ)攫搔(juézào):从容转身,手舞足蹈的样子。④搏捷:接住。⑤趋:同“促”,急。⑥执:同“即。⑦敖:同“傲”。⑧殛(jÍ):诛,杀死。⑨助:同“锄”。⑩鷧(yì):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吃鱼。⑾束:捆绑。⑿恬:安静放心。⒀刍(chu)人:草人。⒁假假:象声词。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恂然弃而

      ②已渐

      去刍人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 相者趋射之   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 . 乐辞显    委而 C . 群鷧窃啄食之   必先其心志 D . 先故     乃悟前狼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

    4. (4) 两则寓言中的“猕猴”和“鷧鸟”都认为自己聪明,它们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概括叙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