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南市十一学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校际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6-30 浏览次数:13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了戎子驹支(春秋时姜戎首领)引用《诗经•小雅》中的《青蝇》表达自己的观点,驳倒范宣子责难的故事。据此可知 (    )
    A . 传统的礼乐制度受到了冲击 B . 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趋同 C . 诸侯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D . 《诗经》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 2. 下图为1983-1984年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

    该律令创作于高祖、惠帝及吕后时期,简文含《贼律》、《户律》等27种律和一种令。此文物出土可以用于研究(    )

    A . 《后汉书》对应的相关记载     B . 汉代以儒入法的法治理念 C . 汉代文景之治的历史盛况 D . 汉代户籍赋役的制度建设
  • 3. 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拓展了地方的制度管理 C . 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D . 造成了地方藩镇势力割据
  • 4. 下图为古代某时期南北方人口统计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 国家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C . 南方社会的影响力上升 D . 北方战乱经济发展迟滞
  • 5. 定额租始于唐宋时期,清代时在江南地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租佃形式。在定额租下,地主阶级的经营权甚至部分所有权向佃农转移,这成为宋以后封建租佃制最重要和最本质的进步。宋以后定额租的发展(   )
    A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抑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D . 促使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 6. 19世纪中期面对中外变局,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两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他还批判了传统士大夫“中国有道夷狄无道”的观念。这一认识(  )
    A .   表明晚清政局出现新的变化 B . 促使先进分子关注西方制度 C . 标志着清政府改变了外交策略 D . 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
  • 7.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可;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日益萎缩。据此可知(    )
    A .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  B . 政治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C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 D .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 8. 下图是赵正辉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走向集体化 幸福万万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  )

    A . 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 反映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 C . 体现了土地改革时期农村的社会风貌  D . 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国家政策的积极拥护
  • 9. 下面是1978-2012年我国的产业结构比例变化表,由此可以得出,这一时期我国(  )

    时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28.2

    47.9

    23.9

    1985

    28.4

    42.9

    28.7

    1995

    20.1

    47.2

    32.9

    2005

    12.1

    47.4

    40.5

    2010

    10.1

    46.7

    43.2

    2012

    10.1

    45.3

    44.6

    A . 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协调性增强 B . 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弱化 C . 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D .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      
  • 10.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我国(  )

    时间

    进程

    1954年

    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62年

    由于多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1979年

    制定一部完善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

    2002年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2020年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民法典时代”正是到来

    A . 法制建设逐渐体系化、完备化 B . 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 C . 法制建设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完善 D . 新时期法制建设逐渐走向正规
  • 11. 在雅典,公职人员尽管是选举产生,但担任所有公职均需具备一定条件,如辩论、年龄、财产资格、群众口碑、是否欠国家的债务等等,当选的公职人员都要接受一次特别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才能任职。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
    A . 城邦权利依然掌握在贵族阶层手中 B .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C . 公民权利只具有形式上的民主意义 D . 权力机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 12.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宗教改革运动“提高了一步”是指( )
    A .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 B .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权威   C . 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 . 扩大了人文主义的社会基础
  • 13. 下图是关于十月革命的一张宣传图片,其解释是在资产阶级的巢穴面前,炮声枪鸣……士兵工人冲向冬宫。但据学者考证这幅图片是电影《列宁在十月》的剧照,是斯大林时期强调激烈革命的产物。最新史料表明十月革命冬宫战役未经过激烈斗争,整个过程总共死6人伤50人。这表明( )

    《列宁在十月》的剧照

    A . 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获得历史新认知 B .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C . 历史教材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 只有新材料研究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 14.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美国态度的历史因素是(    )
    A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B . 借鉴朝鲜战争的教训 C .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D . 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
  • 15. 德国作家席勒评价某一文学流派是“试图以美丽的理想代替真实的不足”,其作品极具感染力和鼓舞力,但是其用人道主义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下列符合这一文学流派特征的是(   )
    A . 《悲惨世界》 B . 《战争与和平》 C . 《等待戈多》 D . 《百年孤独》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 16. 周公形象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献记载中有不同的特点,下面是某研究小组在探究周公形象时用到的一组材料。据材料回答问题。

    周朝时期

    禽簋(现存的青铜器)载:(成)王伐   ( 盖)  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春秋时期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周公为太宰”。

    战国时期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

    贾谊在《新书·礼容下》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 (1) 指出上述研究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周公形象的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金家庭生活的自述

        1904年,我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姊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1910年12月26日,全家人为祖父庆祝生日,我讨厌礼节,不愿意磕头,因此我第一次挨了母亲的鞭子。

        我的脑后垂着一根小小的、用红头绳缠的硬辫子,我觉得这是很讨厌的事情。因此我倒喜欢那些主张剪掉辫子的革命党……

        我们大都是小孩子,但是对于清政府的灭亡,都觉得高兴。

        我开始贪婪地读着本地报纸上关于学生运动的北京通讯,以及后来上海的六三工人运动的记载。……本地报纸上后来还转载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文章,这些文章很使我们的头脑震动,但我们却觉得它们常说着我们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摘自巴金(1904--2005)《我的家》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18. 握手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友好的交流方式,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国家之间的交往赋予了这个动作更丰富的内涵。下面两幅照片是中美领导人的两次握手的历史见证。从中任选一幅,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围绕与照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报道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于1979年1月29日─2月5日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邓小平、卡特总统分别代表中美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两国还签署了在教育、农业、空间方面合作的谅解的换文;签署了两国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的协议;签署了关于建立领事关系和互设总领事馆的协议;双方还同意签订贸易、航空、海运协定。

    ——选自《九天--1979年邓小平访美

  • 19.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贸易是其重要表现之一。下面是14世纪以来的四幅国际贸易示意图,请任选其中相邻的两幅,谈谈有何变化,并对其作出简要说明。(要求:围绕所选图片和所学知识展开,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