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4:元素符号

更新时间:2021-04-09 浏览次数:93 类型:复习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0八上·浙江期中)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 . 电子数 B . 中子数 C . 最外层电子数 D . 质子数
  • 2. (2020八上·浙江期中) 下列关于原子核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般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 . 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 一般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 . 一般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 3. (2020八上·浙江期中) 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铕等9种原子质量新值,已知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2,核电荷数为63,则铕原子的核外电子为(   )
    A . 63 B . 89 C . 152 D . 215
  • 4. 下列关于元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B . 中子数相等的原子的统称叫元素 C . 元素既论种数,也可计个数 D . 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 5.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 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B . 硫元素的化合价: C . 空气中物质的质量: D . 原子序数排列:
  • 6.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_x0000_i1030

    A . 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B . 甲是化合物,乙是单质 C . 乙和丁中同种元素的化合价相等 D . 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 7. 生活中常会见到“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其中的“碘”、“氟”、“铁”指的是(   )
    A . 原子 B . 离子 C . 元素 D . 分子
  • 8.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中错误的是(   )

    A . 该元素的名称是镁 B .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12 C .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2 D .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是24.31g
  • 9. 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   )
    A . 金属元素:钙、镁、钡、铜、铁、汞 B . 非金属元素:碳、氢、氧、氮、磷、金 C .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氯、氡 D .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碘、氟、硒、钙、铅
  • 10.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首先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特定的粒子。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一定是(   )
    A . 电子 B . 中子 C . 质子 D . 原子核
  • 11.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E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原子序数:C>B B . 核内质子数:A=E C . B,C同周期 D . A,D同族
  • 12. 法国里昂的科学家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不显电性 B . 相当于一个氦(He)原子的质量 C . 失去一个中子后也不显电性 D . 在周期表中与氢元素占同一位置
  • 13.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氘和氚是核聚变的原料,已知氘、氚原子核内都只有1个质子,但含不同数目的中子,聚变发生后,氘、氚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根据以上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氘和氘与氢的原子序数不同 B . 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不同元素 C . 氘原子和氚原子是氢的两种同位素 D . 氘原子和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 14.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 大小不同 B . 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C . 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D . 能否直接构成物质
  • 15. 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分子概念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的运动。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上述观点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 . ①②⑤ B . ①③ C . ④⑤⑥ D . ③⑤
  • 16. 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如图所示,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了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 . 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 .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 . 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 . 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二、填空题
  • 17. (2021八下·杭州开学考) 根据所给的元素名称填写元素符号

    ①镁   ②铝   ③锂   ④氧   ⑤钙   

    ⑥氩   ⑦氟   ⑧碳   ⑨氯   ⑩磷   

  • 18. (2020九上·金华期中) 我市一些街道边新安装了“太阳能垃圾箱”。该垃圾箱“头顶”光电池板,“腰挎”广告灯箱,“脚踩”垃圾桶。
    1. (1) 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为硅,硅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
    2. (2) 废电池应该投入到其中的垃圾桶 (选填“可回收”或“不可回收”),以防渗漏出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
  • 19. 成语中被填的字与元素名称谐音,根据下面的示范,用相应元素符号填写成语。

    高山(S)水,功高(Ca)世,

    十全十,拾不昧,

    雪中送,叶落根,

    石心肠,火树花。

  • 20.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太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均填元素符号)
  • 21. IUPAC元素系统命名法是一种序数命名法,它采用新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的拉丁文缩写来命名,即nil-0,un-l,bi-2,tri-3,quad-4,pent-5,hex-6,sept-7,oct-8,enn-9。照此规定,第104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按“un+nil+quad+ium(词缀)”应为“Unnilquadium”,其元素符号定为“Unq”,第105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Unnilpentium”,元素符号为“Unp”,依此类推。请分别给下列元素命名:
    1. (1) 第109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元素符号为
    2. (2) 第116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元素符号为
  • 22. 根据如图甲、乙、丙三幅元素含量示意图,试推测元素分布领域(填图下序号):分布在人体中的是;分布在海水中的是;分布在地壳中的是

  • 23.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
  • 2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把一束高速运动的α粒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而由这种“实心球”紧密排列成的金箔,竟为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在那儿似的,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笔直的弹回。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关于金箔中金原子结构的一些结论,试写出其中的三点:
    1. (1)
    2. (2)
    3. (3)
  • 25. (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 如图所示代表三种原子的原子核,请回答下列问题:

    这三种原子的原子核内均含有个质子,所以它们属于同种,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氢的

三、解答题
  • 26. (2020八下·长兴期末) H、 H、 H分别表示氢元素的三种原子,其上、下标的意义如图所示。 H、 H、 H可简写成1H、2H、3H。

    1. (1) 1H、2H、3H三种原子中,数目不等(选填“质子”或“中子”或“电子”);
    2. (2) 相同分子数的2H23H2分别与足量O2反应全部转化成H2O,生成的质量前者(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后者。
  • 27. (2020八下·长兴月考)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请根据表中信息完成相关问题。

    1. (1) 第三周期中的稀有气体元素的质子数是
    2. (2) 元素周期表的纵行叫做族,分为主族、副族、VⅢ族和0族。主族用字母“A”来表示,共有七个主族,依次用IA族、ⅡA族、ⅢA族、ⅣA族、VA族、ⅥA族、VⅡA族表示。同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²+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第族。
    3. (3) 下列各组中的两种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A . N C B . F Cl C . Mg Al D . Ne Na
    4. (4) 核电荷数1-18的非金属元素A和B,可形成原子个数比1:1和2∶1的两种常温下的化合物,写出这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 28. (2019八下·长兴期末)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 (2)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四、实验探究题
  • 29. (2020八下·长兴月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 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如今这些观点均 (填“正确”或“错误”)。

    2. (2) 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个      
      A . 建立模型的过程 B . 得出结论的过程 C . 提出问题的过程 D . 验证证据的过程
    3. (3) 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30. (2020八下·温州月考)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1) 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 (2) 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3. (3) 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 . 原子核体积很小 B . 原子核质量较大 C . 原子核带正电 D . 核外电子带负电
    4. (4)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 31. (2020八下·温州月考) 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单质,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提示: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蘸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 (1)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2. (2)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分子是
    3. (3)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含有KIO,),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 32. (2019八下·丽水期末) 为纪念门捷列夫制作的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一部分的电子层排布规律,我们对它们进行研究:

    1. (1) 第17号元素属于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电子(填“得”或“失”);
    2. (2)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B . 同一周期,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 . 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D . 同一族,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