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17-11-29 浏览次数:11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选出字词和拼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驰骋(chěng)   撺掇(duo)      踱来踱去           瘪(biě)头瘪脑 B . 嫌(xián)弃    涛涛不绝         推推搡搡(sǎng)   由衷 C . 振耳欲聋        拽(zhuài)住    不知所措           萦(yíng)绕 D . 行(háng)辈    坐无虚席         校(jiào)正       莫明其妙
  • 2. 下面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 B . 同学们聚在一起说说笑笑,享受着天伦之乐 C . 这家酒店服务周到,让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D . 他蒙住眼睛,也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山水画,真是不可思议
  • 3. 下列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明写老妇,暗写差吏。 B . 《又呈吴郎》中诗人对吴郎禁止西邻寡妇打枣予以严厉指责,并点明了造成寡妇穷困的原因是横征暴敛和连年战乱。 C . 《登岳阳楼》中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情怀浩然。 D . 《卖炭翁》是一首讽喻诗,揭露、批判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4. 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 到了吃晚饭时,表哥和我已是勾肩搭背,亲如一人。 B . 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C . 全场响起了暴雨般的掌声。 D . 那声音,不,那滹沱河一会儿像是从深深的地下喷出来的;一会儿又觉得天空在打闷雷,像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
  • 5. 下列知识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和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前者为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后者属于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B . 批注读书法中,批注的内容大体可以归为注释、提要和批语三类。 C . “净”俗称花脸,包拯、张飞、曹操等人物形象都属于“净角”。 D . 对比的关键是同中求异,“同”是对比的前提和关键,“异”是对比的基础和重点。
二、<b >默写</b>
  • 6. 默写。      
    1. (1) 时人不识凌云木,。(《小松》杜荀鹤)
    2. (2) ,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3. (3) 又送王孙去,。(《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4. (4) 万籁此俱寂,。(《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5. (5) ,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三、<b >文言文阅读</b>
  • 7.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文:(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 , 自名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 , 背古锦囊,遇所得 , 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②援:拿。素构:早就构思好的。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甫二人来访。④奚(xī)奴:童仆,奴仆。⑤得:心得感受。⑥牵合:指受到束缚。程课:固定的格式。此句意为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

    1. (1) 甲文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人名)乙文中的韩愈与同时代的(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
    2. (2) 下列哪一组划线字意思不同?(    )
      A . 诗四句          投囊中 B . 其家              《高轩 C . 自是指物作诗立    援笔辄如素构 D . 先人还家          小奚奴
    3. (3) 翻译句子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 (4) 甲乙两文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5. (5) 乙文中,与甲文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6. (6)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四、<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壶口瀑布(节选)

        ①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  甲  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  乙  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  丙  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漩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④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所看见。

    1. (1) 第②段甲、乙、丙三处正确的词语填写顺序应是(    )
      A . 突然  轰然  顿然 B . 顿然  轰然  突然 C . 轰然  顿然  突然 D . 顿然  突然  轰然
    2. (2) 仔细阅读①②段,“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在文中“宽”具体指的是,“窄”具体指的是。(请摘选原文词句回答)
    3. (3) 第①段划曲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4. (4)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 . 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 . 全文形象可感,借助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 . 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5. (5) 请写出一句描写黄河的诗句。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金手表

        ①那只圆圆的金手表,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是非常笨拙的,可是那个时候,它是我们全村最漂亮的手表。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到我家来,听说父亲给母亲带回一只金手表,都要看一下开开眼界。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然后,她眯起眼来看半天,笑嘻嘻地说:“也不晓得现在是几点钟了。”我就说:“你不上发条,早都停了。”母亲说:“停了就停了,我哪有时间看手表。看看太阳晒到哪里,听听鸡叫,就晓得时辰了。”我真想说:“妈妈不戴就给我戴吧。”

        ②但我不敢说,我知道母亲绝对舍不得的。我只有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才偷偷地去取出来戴一下,在镜子前左照右照一阵又取下来,小心放好。我也并不管它的长短针指在哪一时哪一刻。跟母亲一样,金手表对我来说,不是报时,而是全家紧紧扣在一起的一份保证、一种象征。我虽幼小,却完全懂得母亲珍爱金手表的心意。

        ③后来我长大了,要去上海读书。临行前夕,母亲泪眼婆娑地要把这只金手表给我戴上,说读书赶上课要有一只好的手表。我坚持不肯戴,说:“上海有的是既漂亮又便宜的手表,我可以省吃俭用买一只。这只手表是父亲留给您的最宝贵的纪念品啊。”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年了。

        ④我也是流着眼泪婉谢母亲这份好意的。到上海后不久,我就在同学介绍的熟悉的表店,买了一只价lián物美的不锈钢手表。每回深夜伏在小桌上写信给母亲时,我都会看看手表写下时刻。我写道:“妈妈,现在是深夜一时,您睡得好吗?枕头底下的金手表,您要时常上发条,不然的话,停止摆动太久,它会生锈的哟。”母亲的来信总是叔叔代写的,从不提手表的事。我知道她只是把它默默地藏在心中,不愿意对任何人说。

        ⑤大学四年中,我也知道母亲的身体不太好,可她竟然得了不治之症,这我一点都不知道。她生怕我读书分心,叫叔叔瞒着我。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第一个月的薪水一领到就买了一只手表,要把它送给母亲。它也是金色的,不过比父亲送的那只老表要新式多了。

        ⑥那时正值抗日,海上封锁,水路不通。我于天寒地冻的严冬,千辛万苦从旱路赶了半个多月才回到家中,只为拜见母亲,把礼物献上,却没想到她老人家早已在两个月前就去世了。

        ⑦这份锥心的忏悔,实在是百身莫赎。我是不该在兵荒马乱中离开衰病的母亲远去上海念书的。她挂念我,却不愿我知道她的病情。

        ⑧我含泪整理母亲的遗物,发现那只她最珍爱的金手表无恙地躺在丝绒盒中,放在床边的抽屉里。

        ⑨没有了母亲以后的那一段日子,我恍恍惚惚的,任凭宝贵光阴悠悠逝去。有一天,我忽然省悟:徒悲无益,这绝不是母亲隐瞒自己的病情、让我专心完成学业的深意,我必须振作起来,稳步向前走。

        ⑩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贴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划线字

      lián


      物美

    2. (2) 本文以金手表为线索,写了“我”与金手表发生的故事。仔细阅读②-⑦段,填写下表。

      事件

      “我”对手表或母亲的情感

      “我”偷戴金手表

      喜欢

      牵挂

      “我”献上金手表,母亲却已去世

    3. (3) 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句,联系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字词,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每逢此时,母亲会把一双油腻的手,用稻草灰泡出来的碱水洗得干干净净,才上楼去从枕头下郑重其事地捧出那只长长的丝绒盒子,轻轻地放在桌面上,打开来给大家看。

      ②于是我抹去眼泪,取出金手表,上紧发条,拨准指针,把它贴在耳边,仔细听它柔和而有韵律的滴答之音,仿佛慈母在对我频频叮咛,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4. (4)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段话表达你的阅读感受,字数不少于50字。
五、<b >命题作文</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