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江苏省连云港中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6-09-14 浏览次数:411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语文知识积累</b>
  • 1.

    请将下面的诗句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美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 古诗文默写.

    在下列个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①默而识之,,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②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③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⑥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七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C . 都德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D . 冰心笔下的《纸船》和《十年》,都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 4.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B . 秋风中叶子簌簌而落,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C . 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设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D . 花果山玉女峰以“江苏第一峰”而闻名遐迩 , 引来无数宾客登高揽胜。
  • 5. 名著导读。

    1. (1) 《西游记》中天庭两次招安孙悟空,请简述这两次招安的原因与结果。

    2. (2) 《童年》中“好事情”两次流泪各是在什么场合?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二、阅读·赏析
  • 6.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 (1) 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 (2) “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文帝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农人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若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厝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略有删改)

       【注释】①跸:帝王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

      释之为廷尉                       ②使骑捕之,廷尉                           ③此人亲吾马                       ④民安所其手足                 

    2. (2)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上行出中渭桥有农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

    3. (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行过,即出,见车骑,即走耳。

      ②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4. (4) 你认为文帝和张释之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3D生物打印

          今年7月,深圳医院整形外科团队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3D打印辅助的耳廓塑形再造手术,让一位右耳廓先天发育不全的女孩再次长处一个正常的新耳朵。

          早在2009年,瑞士伯尔尼的研究人员就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3D打印机、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会形成坚硬的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在支架上便可培养成人拇指骨。

          但是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并没有这些支撑物,像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的3D制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没有合适的支架。

          随着科技发展,也许打印更复杂的器官将不需要太久,因为支架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以3D生物打印“血管”为例:科学家先是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接着在3D打印机的两个喷头分别灌注活细胞和水凝胶,这种工作原理和我们使用彩色打印机时在不同墨盒中注入不同的墨水是一样的。喷头喷出的微小液滴中都包含了数万个细胞,它们会以数百微米的精度分布在水凝胶支架的周围,成为人体组织模型。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水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符合搭桥手术需要的血管,对人体既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因为制作血管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患者自身。

          目前,3 D生物打印技术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组织,离打印复杂器官的目标还有数年的距离,但是研究者们对它充满信心。在这种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将会拥有个人专属的器官库,随时可以打印只适合自己的身体器官。因为器官衰老和死亡这件事也许可以避免,健康的肉体将会与健全的思维存在同样长的时间。

                                                                                                                                                           (选自《科技纵览》,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3D生物打印”下一个定义。

    2. (2) 第四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3D生物打印技术的出现对于人类有哪些意义?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近日,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发微博抱怨来博物馆参观的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礼仪,点名批评北京一所小学——该校学生随地乱扔垃圾。该条微博在网上引发很大反响,被点名的小学公开道歉。这不得不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场所是公德教育最好的学校。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世界是成人世界的镜像,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投射,公共场所既是文化载体,也是公德教育的学校。比如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飞机上有一个孩子尿急难忍,由于飞机临近降落,厕所关闭,家长当众脱下孩子的裤子让其方便,招致网友一片指责。

          公德规范的问题不能置换为道德滑坡,梁启超说:“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有“私德”而无“公德”,才是问题所在。可能在多年以后,对于闹出风波的孩子们来说,早已不记得在博物馆看到了什么,但这场公德教育课是不会忘记的。公德教育没有比公共场所更好的学校了,公共场所是孩子们体会群己边界最直观的场合。试想我们置换场合,孩子们在自己的房间里乱丢垃圾,可能是一个“不讲卫生”的私德评价;孩子随地方便,如果事发突然恰又在荒郊野外,甚至不会有道德评价。可见,没有一个规则明确的公共场所,公德规范和公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解决好法律、权利、公平等重大课题之后,公德规范的紧迫性才会凸显出来。落实公德教育,法律法规要找到可操作的落脚点,个人的道德约束要找到可以契合的标准,让公德在道德和法律之间,成为更具有界定与实践意义的行为标准。

          当前的关键,是给公共场所赋权,让公共场所具备更明确的规则,具有更多对公德行为进行裁量的空间。以博物馆为例,除了微博声讨,用舆论监督这种不道德行为,有没有其他约束机制,比如对团体、个人采取黑名单制度,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来访参观。观察发达国家的公德规范,大多是标准更细致,执法更有力,公共场所更具权威性,而且更大地发挥社会团体作用。

                                                                                                                                         (选自2016年5月10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1. (1)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 (2) 文章第二段写家长在飞机上让孩子当众方便的事有什么作用?

    3. (3) 为什么说“公德规范是社会治理的‘奢侈品’”?

    4. (4) 根据文字内容,请简要概括规范公共场所公德行为的具体措施。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最大的事情

    刘亮程

          一年中我们在地里忙上一个月(一辈子在村里也就住几十年),把麦子打掉,麦草扔在地边,便走了。不管活儿干没干完,都不是我们的事情了。

          老鼠会在仓满洞盈之后,重选一个地方打新洞。也许就选在草棚旁边,或者草垛下面。草棚这儿地势高、干爽,适合人筑屋、鼠打洞。麦草垛下面隐蔽、安全,麦秆中少不了有一些剩余的麦穗麦粒足够几代老鼠吃。鸟会把巢筑在我们搭起的草棚上,在长出来的那截木头上,涂满白色鸟粪。野鸡会从门缝钻进来,在我们曾经睡觉的草铺上,生几枚蛋,留一地零乱羽毛。

          这些都是给下一年来到的人们留下的麻烦事情。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剩下的事将被搁在一边。

          如果下一年我们不来。下下一年还不来。

          如果我们永远地走了,从野地上的草棚,从村庄,从远远近近的城市。如果人的事情结束了,或者人还有万般未竟的事业但人没有了。再也没有了。

          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

          别说一座钢铁空城、一个砖瓦村落。仅仅是我们弃在大地上的一间平常的土房子,就够它们多少年收拾。

          草大概用五年时间,长满被人铲平踩瓷实的院子。草根蛰伏在土里,它没有死掉,一直在土中窥听地面上的动静。一年又一年,人的脚步在院子里来来去去,时缓时快,时轻时沉。终于有一天,再听不见了。草根试探性地拱破地面,发一个芽,生两片叶,迎风探望一季,确信再没锨来铲它,脚来踩它。草便一棵一棵从土里钻出。这片曾经是它们的土地已面目全非,且怪模怪样地耸着一间土房子。

          草开始从墙缝往外长,往房顶上长。

          而房顶的大木梁中,几只蛀虫正悄悄干着一件大事情。它们打算用七八十年,把这棵木梁蛀空。然后房顶塌下来。

          与此同时,风四十年吹旧一扇门上的红油漆。雨八十年冲掉墙上的一块泥皮。

          厚实的墙基里,一群蝼蚁正一小粒一小粒往外搬土。它们把巢筑在墙基里,大蝼蚁在墙里死去,小蝼蚁又在墙里出生。这个过程没有谁能全部经历,它太漫长,大概要一千八百年,墙根就彻底毁了。曾经从土里站起来,高出大地的这些土,终归又倒塌到泥土里。

          但要完全抹平这片土房子的痕迹,几乎是不可能。

          不管多大的风,刮平一道田埂也得一百年功夫;一只随意弃在塘边的碎瓷碗,三百年后依旧会硌疼一只野鸭的蹼掌;一个从空中飘过的白色塑料袋,也许会造成千年后野地里一只兔子的死亡;一根扎入土地的钢筋,带给土地的将是永久的刺痛;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消磨掉它。

          除了时间。

          时间本身也不是无限的。

          所谓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

          时间再没有时间。

    (选自《刘亮程文集》,略有删改)

    1. (1) 请分析文章第二段的作用。

    2. (2) 文章第三段“下一年,一切会重新开始”中的“一切”指的是什么?

    3. (3) 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赐文章第八段画线的句子。

    4. (4) 请说说“时间再没有时间”这句话蕴含的复杂情感。

    5. (5) 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 

四、作文
  • 11. 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王小波说:“我希望自己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请以“让自己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