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九中学七年级12月

更新时间:2016-10-21 浏览次数:609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下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 皇帝制 B . 郡县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中央集权制
  • 2.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 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 .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 . 开创王位世袭制 D . 实行分封制
  • 3. 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 B . C . D .
  • 4. 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 . “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 . 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 . 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 . 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 5. 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郡县制 D . 分封制
  • 6.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

    A . B . 大泽乡 C . 巨鹿 D . 荥阳
  • 7.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孝文帝 D . 唐太宗
  • 8.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都是为了(     )

    A . 压制知识分子 B . 推崇儒家经典 C . 完善法律体系 D . 加强思想控制
  • 9.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共同统治措施是(     )

    A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 在长安设立太学 C . 抵御匈奴,巩固边防 D . 统一度量衡
  • 10. 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     ) 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统辖。

    A . 西汉 B . 东汉 C . 唐朝 D . 元朝
  • 11. 张骞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和探险家。下列历史名词与他无关的是(     )

    A . 西域 B . 匈奴 C . 汉武帝 D . 海上丝绸之路
  • 12.

    我国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汉唐时期的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

    A . 新疆 B . 西藏 C . 东北 D . 台湾
  • 13.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 . 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 . 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 . 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 14.

    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图片,这一时期是(     )

    A . 西汉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元朝
  • 15.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 . ①②③⑥ B . ②③⑤⑥ C . ①③④⑤ D . ②④⑤⑥
  • 16. 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 . 临洮—咸阳 B . 临洮一辽东 C . 陇西一辽东 D . 临洮一函谷关
  • 17.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与历代兴衰得失相关的政治、军事、民族为主要写所内容,网罗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史实,该著作是(   )

    A . 《史记》 B . 《资治通鉴》 C . 《金刚经》 D . 《论语》
  • 18. 近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生了H7N9禽流感的感染。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古代“医圣”的医学著作是(     )

    A . 《本草纲目》 B . 《千金方》 C . 《唐本草) D . 《伤寒杂病论》
  • 19. 能够通过《史记》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文景之治③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③④⑤
  • 20. 东汉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家,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 张衡——写成《九章算术》一书 C . 华佗——制成“麻沸散” D .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 21.

    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     )

    A . 造纸 B . 炼铁 C . 纺织 D . 制瓷
  • 22.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 国家统一问题 B . 外族入侵问题 C . 中央集权问题 D . 儒家思想问题
  • 23. 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     )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 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 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24. 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这句诙谐有趣的话反映的史实是(     )

    A . 通西域,北击匈奴 B . 通西域,南击南蛮 C . 通夷洲,西击党项 D . 通南中,东击东胡
  • 25. 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 . 发明了造纸术 B . 改进了造纸术 C . 研制成“麻佛散” D . 计算出圆周率
二、<b >综合题(题型注释)</b>
  • 26.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果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位54年,是中国古代统治年代比较长的帝王。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表现出雄才大略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2. (2) 他还有哪些治国安邦的重大举措?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的主要功绩?

    4. (4) 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在北方面临哪一少数民族的威胁?他们两位采取了哪些对策?

    5. (5) 秦皇汉武并称,主要原因是什么?

  • 27.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

    材料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1. (1) 材料说的是哪部著作?

    2. (2) 著作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人?

    3. (3) 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4) 著作是什么体裁?

    5. (5) 如何评价这部著作?

  • 28.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日报(2014-4-22)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国际路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至28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丝绸之路示意图

    1. (1) 请你介绍一位开辟、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功臣。

    2. (2) 西汉时长安一商人,欲运一批丝绸到大秦(古罗马),请你为他设计一条最方便的路线。(用文字和简略的示意图分别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