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川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二学习主题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川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2.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步...

更新时间:2016-12-30 浏览次数:3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b >选择题</b>
  • 1. 在我国的某个时期,曾有“水稻亩产10万斤”这一报道,它出现在(     )

    A . “三大改造”时期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大跃进”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2. 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 ③②④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②③①④ D . ②①③④
  • 3.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在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 4. “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克郎’”。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 . 大跃进时期 B . 农业合作化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 D . 改革开放时期
  • 5. 下列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66)成就的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 C .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 .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 6. 下列关于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现状 B . 为了执行中共“八大”所定的任务 C . 为了贯彻1958年总路线   D . 建设社会主义时急于求成
  • 7. 某地一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大致出现在( )

    A .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8. “大跃进”运动时一幅壁画上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是下列哪些“左”的错误的表现(    )

    ①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9.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是指  (  )

    A . 农村纷纷实行赎买政策 B . 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 . 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大规模开展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 10.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不包括(   )

    A . 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B . 对国情认识不清 C . 盲目冒进,急于求成 D . 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
  • 11.

    下图“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的现象出现在(     )

    A . 新中国成立 B . 大跃进时期 C . 一五计划时期 D . 三大改造时期
  • 12. 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13. 流行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小鲜肉”“互联网”成为时下流行的热词,“放卫星”“全民炼钢”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史实则发生在(   )

    A . “大跃进”运动时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土地改革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 14.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首诗中的“一桥”指的是(   )

    A . 钱塘江大桥 B . 武汉长江大桥 C . 南京长江大桥 D . 青藏公路
  • 15.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其主要标志是: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打倒一切,全面内战;④浮夸风;⑤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⑥“共产”风。

    A . ①②③④⑥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⑥ D . ①②③④⑤
  • 16.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农民家的壁画,壁画左上角的诗是“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一时期是指(     )

    A . 过渡时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革”时期 D . 徘徊时期
  • 17. 1961年春党和政府开始的重大举措是(     )

    A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D . 发动“文化大革命”
  • 18.

    下图为1958年某报出版的“号外”,它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B . 注重农业,忽视工业 C .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D . 科学种田,成果丰硕
  • 19. 名字往往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下列搭配有误的是(     )

    A . 1951年——张援朝 B . 1953年——杨跃进 C . 1967年——王文革 D . 1980年——刘开放
二、<b >综合题</b>
  • 20. 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我国经历了曲折与坎坷。

    请回答:

    1. (1)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是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 (2)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重大失误?

    3. (3) 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 21. 阅读下列材料:

          大会着重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请回答:

    1. (1) 这是哪次会议的内容?是哪一年召开的?

    2. (2) 这次会议是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3. (3) 你能说出这次会议的意义吗?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会议精神为什么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贯彻执行?

  • 2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请回答:

    1. (1) 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2. (2) 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从这一曲折过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

    3. (3)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 23.

    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某校举办了“65年图片展”的纪念活动,下面是截取的几幅图片,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 (1) 依据图片信息,请你为三幅展板分别写出主题。

    2. (2) 展板一反映了出了当时我国的基本任务、特点分别是什么?以及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3. (3) 展板二内容的开展历史意义是什么?

    4. (4) 通过展板三,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何启示?

  • 24. 20世纪中期,我国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指导,出现了哪两大重大失误和挫折?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三:“大炼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丰都县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该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请回答:

    1. (1) 材料一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2. (2) 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农村存在着哪一种错误思想泛滥现象?

    3. (3) 材料三中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给我国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4. (4) 从以上材料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 26. 在学习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为了更好地对这一时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小明总结了这样的一条线索:“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请你结合这条线索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工业起步”指的是什么时期?取得了什么成果?

    2. (2) “宪法保障”和“良好开端”与这一时期哪两次重要的会议有关?

    3. (3) “制度建立”指的是什么制度的建立?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4. (4) “出现失误”指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哪两次重大失误?

    5. (5) 谈一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给你的启示与教训。

  • 27.

    根据下列材料和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图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一天?(具体到年月日)有何重要意义?

    2. (2) 图二是何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该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请列举该时期所取得的其他重要成就。(至少两例)

    3. (3) 材料二反映了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哪三大行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何时完成?完成后我国的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4. (4) 材料二中的现象是什么时期出现的产物?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哪些重要的启示?

  • 28. 60年的峥嵘岁月,60年的光辉历程,新中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土地改革;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沉积着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深刻记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人民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材料二: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三:

    时间

    国内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

    粮食产量

    1978年

    3642亿元

    1607亿元

    30477万吨

    2007年

    246619亿元

    107367亿元

    50150万吨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为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该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民歌创作于1958年开展的什么运动中?同年我国在农村还开展了什么运动?

    3. (3) 材料三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变化说明的根本问题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