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北斗之春”共同体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17-11-15 浏览次数:6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下面文字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不经意间,我们已然告别天真漫的小学时代,开启了充满希望、充满诗意的初中生活。在每一个清新的早晨,窗外的阵阵桂花香应着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仿佛正在酝着一个个彩虹似的梦。闻着文字间流淌着的水墨之香,我们将穿越金秋高的天空,去追寻青春的梦想。

    A . làng   hè   niàng   mǎo B . làn    hè   niàng   miǎo C . làn    hé   niàng   miǎo D . làn    hé   liàng   mǎo
  •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钢琴的浪漫清雅洪托着她弹地曲调,使我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B . 镜中的女孩瘦瘦的,乱乱的头发倒向头的一侧,没有任何化装,她微笑地望着我。 C . 历经十二余载的风霜,他原本英俊潇洒的面庞变得憔悴不堪。 D . 眼前的山粗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迎面走过来一群俏姑娘和小伙儿,打扮的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 B . 开学伊始,上级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C . 面对记者们咄咄逼人的追问,北约发言人先是闪烁其辞,继而哑口无言,拂袖而去。 D . 整个园林浸沉在一片欢悦的大自然的静谧里。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B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C . 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D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b >默写</b>
  • 5.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 (2)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3) 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4) 《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5. (5) 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6. (6) 中秋佳节,月圆,人圆,事圆,团团圆圆,请写一句与月有关的诗句:
三、<b >名著导读</b>
  • 6. 文学常识

    ①史铁生笔下的描述了自己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②《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谁)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朝代)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四、<b >综合性学习</b>
  • 7. 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1) 【活动一:猜一猜】猜下列谜语,各打一自然现象。

      ①水皱眉,树摇头,草弯腰,云逃走。

      ②家在湖泊海洋,常在高空飘荡;春夏来到人间,滋润草木生长。

      谜底①:                    谜底②:

    2. (2) 【活动二:写一写】收集三个含有“风”“雨”的成语。
    3. (3) 【活动三:赏一赏】大自然的风雨,浸润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所以它们的身影一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请你展示一句写风或雨的古诗名句,并简要赏析。

      诗句:

      赏析:

五、<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样的父亲

    马丽

           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哪个张老师?”

           “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

           “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他说了个班级,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大家不再坚特,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完全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来,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1. (1) 阅读文章,请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我们”的感情变化

      中年男人刚出现在老师办公室

      中年男人对老师报出他儿子的名字

      同情

      中年男人见到了儿子

    2. (2) 下面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3. (3) 刚来办公室的父亲“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似乎很不讲究,为什么后来他却“不安起来”“现出紧张的神色”,甚至“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
    4.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京的春天

           ①北京的春天很美,但却很短。

           ②我的等待穿越了漫长寒冷的冬季,直至春天的到来。

           ③北京的春天似乎来得有些唐突,昨日还硬朗的风,今天就轻柔了许多。托起草儿的脸,轻轻触摸,放开手就是一片绿茵。昨天还是星星点点,今天就已花满枝头,春天的脚步就是这么任性。再看路边地上的土,松软起来,周围的树木花草在春风中摇曳着,仿佛洋溢着鲜活充盈的气息。北京的春天来了,于是赶紧融入其中,追随春风一同跳起欢快的舞蹈。

           ④我喜欢用      来寻找春天。在北京,当春天来到的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气息,我一直未寻找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只好借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叫做“新翻的泥土气息”。

           ⑤我喜欢用      来体会春天。我只觉得在北京,春天里的晨钟暮鼓,风动鸟鸣,都会给人带来欢快和愉悦。

           ⑥我喜欢用      来领略春天。有一首歌这样唱:“春风吻上我的脸,告诉我现在是春天。”吻中包含着的柔、轻、软、暖等正面的感觉,都能在春天里找到。在北京,春天会让人的所有细胞都活跃起来,敏锐、多情、活泼、欢愉。

           ⑦我喜欢用      来感受春天。北京城里道路两侧会在你不经意中冒出点点红、白、黄、绿,多情的柳树静悄悄地吐出嫩芽,仿佛一根根浅绿色的丝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一切无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春天气息。

           ⑧北京的春天生机勃勃,柔和的春风拂着细细的柳丝,远近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片片、一簇簇。长安街红墙边的白玉兰吐露着春天的气息,无声绽放。昨天才发现刚刚冒出花骨朵儿,今天再见,就如玉如璞,露出湿润洁白,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⑨儿时曾经居住过春城昆明,反而难得体会到春天的珍贵,因为春城四季如春,生活在春城的人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春天般的温暖和喜悦之中……而在北京却大有不同。整整一个冬天积聚的苍凉与寒冷,在短暂的瞬间挥然而去,天高、云淡,鸟儿如心灵放飞一般展翅在空中游弋,看绿色风景,闻沁脾芬芳,这是多少人心中的夙愿。

           ⑩春天似乎也格外善解人意。每当她来到北京城总是显得十分慷慨,把明媚的春光尽情洒满大地,把盎然的春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北京的春天格外匆忙,当人们还来不及细细品味,仔细领略美丽的春色时,就只见花落点点,漫天飞扬,春光悄悄离去,盛夏就高调地为京城带来浓绿。

           北京的春天很短,但是很美。

                                                                                                                                                                                                    (本文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④到第⑦段,作者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写北京的春天的?请结合相应段落的内容,将④到⑦段首句中的空格补充完整。

      ④我喜欢用来寻找春天。

      ⑤我喜欢用来体会春天。

      ⑥我喜欢用来领略春天。

      ⑦我喜欢用来感受春天。

    2. (2)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①北京的春天似乎来得有些唐突,昨日还硬朗的风,今天就轻柔了许多。(谈谈你对“唐突”的理解)

      ②昨天才发现刚刚冒出花骨朵儿,今天再见,就如玉如璞,露出湿润洁白,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从修辞角度体会句子的妙处。)

    3. (3) 第⑨段将和北京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突出
    4. (4) 文中第①段写“北京的春天很美,但却很短”,而最后一段写“北京的春天很短,但是很美”,前后呼应,内容却相反,这其中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六、<b >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1.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于南方  (做官) B . 壳入口(一起) C . 席上菱 (吃) D . 欲以热也(贮藏)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B .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C .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D .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 (4) 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七、<b >诗歌鉴赏</b>
  • 11.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 (1) 本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 (2) “山青花欲燃”一句中的“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八、<b >命题作文</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