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

更新时间:2017-11-16 浏览次数:689 类型:单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素以“古遗址、帝王陵、明清城”闻名于世。历史上曾定都于此的封建王朝是(  )
    A . B . C . D .
  • 2. (2017七上·汕头期中) 1973 年,在今威海市苘山镇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见下图),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指“一致” ) ,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统一了六国     ②统一了度量衡   ③用楷书书写    ④确立了皇帝称号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3. (2016七上·海南期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 焚书坑儒 C . 修筑长城 D .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 4. 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     )

    A . 甲骨文、隶书 B . 甲骨文、金文 C . 金文、篆书 D . 金文、隶书
  • 5. 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

    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

    ④实行族诛

    ⑤实行连坐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②④⑤
  • 6. 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 . 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 C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 D . 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
  • 7. 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 . 春秋争霸 B . 战国称雄 C . 秦统天下 D . 楚汉战争
  • 8.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
    A . 春秋和战国 B . 秦和春秋 C . 战国和三国 D . 秦初和汉初
  • 9.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A . 减轻农民徭役、赋税负担 B . 注重发展生产 C . 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D . 统治者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 10. “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向当时的统治者说出这一段话的是(  )
    A . 董仲舒 B . 主父偃 C . 司马迁 D . 张骞
  • 11. 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出身低微的卫青后来官至大将军,霍去病被封侯,主父偃被破格重用。这最能说明汉武帝(  )
    A . 独断专行 B . 重用人才 C . 勤政爱民 D . 同情下层人民
  • 12. 电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汉武帝刘彻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以下场景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是(  )
    A . 采用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 B .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 C . 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 D .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
  • 1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 . 抗击匈奴问题 B . 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C . 对待儒家思想问题 D . 巩固政权问题
  • 14. 唐代诗人杜甫在其诗作“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猪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张骞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人,是因为他的两次出使西域(  )

    ①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丰富了中原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为西汉与西亚、非洲通商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④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5. 目前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 . 最初开通于明朝 B . 开通功劳最大的是张骞 C . 起点在今新疆 D . 开通功劳最大的是班超
  • 16.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用现代化的手段再次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清雅的琴声中,一幅神奇的“画卷”出现在“鸟巢”的中间,画卷中央铺放着一张白纸,演员们以独特的身体语言,在白纸上作画……下列有关纸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            ②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③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                        ④纸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7. 魏晋以来,伴随西方佛教的迅速传播,中原大地礼佛之风盛行,曾经被我们视为封建迷信的宗教却充当了文化交流的使者。文中的“佛教”产生于(    )
    A . 印度 B . 麦加 C . 埃及 D . 巴比伦
  • 18. 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刘邦的夫人吕后为了逃避战乱,逃到了尼姑庵中,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故事是正确的,佛教于西汉初年传入我国 B . 故事是错误的,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C . 故事是真实的,道教于战国时期在我国兴起 D . 故事是虚构的,道教于东汉初年在我国兴起
  • 19. 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可能查阅到的是(  )
    A . 华佗制成“麻沸散” B . 汉明帝建造白马寺 C .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 陈胜吴广起义
  • 20.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灿若群星、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佛教在秦朝末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

    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④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A . ①③④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④
二、<b >综合题</b>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毛泽东是这样评价秦始皇的: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 (1) 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毛泽东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3. (3) 你能说一说材料三称赞了哪一历史事件吗?“秦王扫六合”有何历史意义?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西汉第四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与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治国安邦的黄金时代,被后世赞誉为“文景之治”。

    材料二: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________上书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王封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际,大将军卫青大战匈奴于漠北,单于逃走。

    1. (1) 材料一中“他”指西汉时期哪位皇帝?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出他与其父汉文帝能够共同开创出“文景之治”的主要原因。
    2. (2) 材料二中空白处应填写哪位历史人物?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除材料中采取的措施外,还有哪些措施?
    3. (3) 据以上体验与探究,你觉得两汉时期杰出的帝王身上哪些闪光点值得今人去学习?
  • 23.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材料一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
    2. (2) 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片,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
    3. (3) 从材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说说图片内容的历史价值。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老师把五禽戏传给弟子吴普,对他说:“人体应当经常活动,血脉才能流通,不会生病。你身体若有不适,就做做五禽戏,自然就会增加食欲,身体也就轻便了。”吴普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完好。

    1. (1) 材料一中的“老师”指谁?“五禽戏”指什么?这位“老师”还有哪些医学成就?
    2. (2) 与材料一中的“老师”同时代,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谁?他在我国医学史上地位如何?他的医学著作是什么?并简要介绍这部著作的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