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2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代国歌、国都、纪年方式的会议是(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 2.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表示:“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不容许任何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这一主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上表现为(    )
    A . 坚持独立自主 B . 提倡和平共处 C . 倡导互惠互利 D . 开展多边外交
  • 3.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和统一,为西藏废除农奴制度提供了前提条件。”材料叙述的是西藏和平解放(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经过 D . 意义
  • 4. 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对此中国决定派兵入朝作战。材料反映抗美援朝的(    )
    A . 片面性 B . 全面性 C . 正义性 D . 偶然性
  • 5. 如图所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与棉花总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 6. 1952年,广西提出在桂西地区成立以壮族为主的自治区,当时壮族人口占桂西总人口的67%。材料表明设立自治区的重要依据是民族(    )
    A .  地理位置的远近 B . 聚居人口的多 C . 相互交融的程度 D . 产生的历史久远
  • 7.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强重工业建设,我国政府(    )
    A . 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帮助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 C . 加快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8. 毛泽东强调说:“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一定要运用统一战线的武器(中国共产党)要发挥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的作用。”践行上述观点的制度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一国两制”制度
  • 9. 如图可以作为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

    A . 第一手史料 B . 第二手史料 C . 口述史料 D . 现代音像史料
  • 10. 1955年,中国政府参加万隆会议时,意识到保留分歧、扩大共识是保证会议成功的重要条件。基于此,提出(    )
    A .  互不侵犯 B . “求同存异” C . 民族独立 D . 改革开放
  • 11. “要问白薯多么大,火车才能拉动它”“美国产量何足道,一天胜它二十年”,这些“大跃进”时期政治宣传画中的诗句反映了这场运动(    )
    A .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B . 体现国家国力强大 C . 激化中美两国矛盾 D . 提高社会生产能力
  • 12. 1958年,群众中流传这样的谚语:“干不干,三餐饭”,“做多做少,一样吃饱”。据此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    )
    A .   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激发群众的集体荣誉感 C . 呈现农业高速发展面貌 D . 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 13. 王进喜为保证石油生产,钻头用完了,他带领工人修复旧钻头,为随时观察钻井进度,他5天5夜没回住处。材料反映的精神品质是(    )
    A . 助人为乐 B . 与时俱进 C . 艰苦奋斗 D . 廉洁奉公
  • 14. 适合填入如图①处的历史事件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抗美极朝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15. 1972年初,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到1972年底,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已达88个。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全球掀起建交热潮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 中国国力不断增长 D . 对外开放政策实施
  • 16. 1978年,江苏一些大厂的负责人表示:“每次权力下放,从未想到要下放到企业。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负责人的主要诉求是(    )
    A .  保持单一公有制经济 B . 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 C .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 统一实行按劳分配形式
  • 17. 如图为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据此推断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A . 同步开放 B . 限于沿海 C . 不断深入 D . 关闭边境
  • 18. 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场会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里的“会议”指(    )
    A . 中共八大 B .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十二届三中全会 D . 中共十四大
  • 19. 20世纪九十年代初,面对有的群众对改革开放提出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质疑,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谈话(    )
    A .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 揭开了改革的序幕 C . 带动重工业的发展 D . 开启了开放的进程
  • 20. 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又达成“三通协议”,中央政府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目的是(    )
    A .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 .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C . 扩大对外开放领域 D . 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 21. 如图反映的史实主要践行的理论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一国两制”的构想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 22. “从2001年的多哈开始,世界见证了中国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这一“开始”指的是中国(    )
    A .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D . 全面深化改革战略
  • 23. 最有可能获得世界粮食奖励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的科学家是(    )
    A . 邓稼先 B . 钱学森 C . 袁隆平 D . 屠呦呦
  • 24. 以下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是(    )
    A .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 . 鞍山钢铁公司开始投产 C . 大庆油田开始建设 D . 北京召开2008年奥运会
  • 25. 如表反映了我国(    )
    中国飞机型号及研制方法变化(部分)
    飞机型号 研制方法
    歼—5 仿制苏联机型
    歼—20 自主研制
    A . 飞机型号稳定不变 B . 主要兵种发生变化 C . 延续自主研发传统 D . 国防建设取得成就
二、辨析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 据材料,指出上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2. (2) 小历同学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4年9月,大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1. (1) 据材料一指出“大会”的名称及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2) 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3. (3)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至1984年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广,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保障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杈。1984年,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增强企业活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让企业有自主定价权,让市场供求调节价格……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

    ——摘编自《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与启示》等

    材料二:

    1. (1)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并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
    2. (2) 据材料二指出1992—2015年GDP变化情况。结合材料一,分析其主要原因。
    3. (3) 小史同学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符合国情,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两弹一星”研制的具体实施中,我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以原子能、火箭技术为代表的尖端科技。1960年,成功发射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第一顆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威功。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邓小平在《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提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艾素珍《新中国科学技术重大成就》等

    1. (1) 根据材料,指出“两弹一星”中的“一星”名称。
    2. (2)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