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

更新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9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8八下·姜堰期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共同纲领》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 下列诗句和歌词中描写抗美援朝的是:( )
    A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B .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C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
  • 3. (2019八下·宜昌期中) 某记者在报道中写到:“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消息”是(   )
    A . 渡江战役的胜利 B . 开国大典的举行 C . 海南岛获得解放 D . 西藏和平解放
  • 4.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    )
    A . 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C .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 . 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 5.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 B . 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 . 农民参加合作社 D .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6. (2017·无锡)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 . 土地改革完成 C . “一五计划”完成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7.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是(  )
    A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8. (2020八下·微山期中)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
    A . 毛泽东、邓小平 B . 邓小平、江泽民 C . 江泽民、胡锦涛 D . 毛泽东、周恩来
  • 9.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C . 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0. 土地改革是要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全国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等。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    )
    A . 归国家所有 B . 归集体所有 C . 归乡镇所有 D . 归农民所有
  •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 B .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国企改革 C . 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 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12.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川藏、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3. (2020八下·海口期中)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 .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 实行改革开放 D .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
  • 14. (2019八下·荆门期中) 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新发展理念。下列属于新发展理念内容的是(   )

    ①创新    ②协调    ③环保    ④开放    ⑤共享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⑤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④⑤
  • 15.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十四大上,中国政府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 . 创办经济特区 B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深化国企改革 D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6. (2020八下·嘉峪关月考) 1950年,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土地还家后,幸福生活万年长。”词中的“土地还家”体现了(   )
    A .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B .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大跃进”的开展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7. 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坛生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府对同仁堂的改造方式是(    )

    A .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B . 建立股份有限公司 C . 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D . 转变为国营企业
  • 18.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国有企业改革”等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们的研究课题是(    )
    A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 民族团结 C . 祖国统一 D . 外交成就
  • 19. 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 遵义会议
  • 20.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完成的会议是(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 . 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 C . 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 D . 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二、综合题
  • 21.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我的一九七八》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 (1) 材料一中“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
    2. (2) 材料二中的“老人”指的是谁?简要的评价一下这位老人
    3. (3) 材料二中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之后,这个圈不断扩大,使中国对外开放出现了怎样的格局?
    4. (4) 材料二中的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2.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4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解析下列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其基本任务是什么?
    2. (2) 导致材料二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用5年实现钢产量增长400万吨左右,1957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材料二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2. (2) 材料二中这次会议所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3. (3) 简述材料二中的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 24.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2. (2) 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两位在此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由此我国进行什么改革?
    5.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