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6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6·甘肃模拟)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官,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    )

    A . 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 . 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 C . 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 D . 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 2. 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 . 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B . 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 . 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 . 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 3. 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

    时间

    北方(%)

    南方(%)

    北宋初年

    39.6

    60.4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8

    62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

    37

    63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35.9

    64.1

    13世纪初

    31

    69

    A . 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 . 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C .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 . 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
  • 4. 明代前期,政府在服饰上有一系列严格的繁杂细致规定:例如力主汉服和严禁胡服等。到明代中后期,民众服饰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并有了一定的穿着自主意识。这一变化表明(   )
    A . 社会发展冲击传统礼制 B .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 . 程朱理学失去独尊地位 D . 外来文化影响了审美观
  • 5. 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要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御侮;张之洞也以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这说明(   )
    A . “实业救国”成为朝野共识 B . 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 C . 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 D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6. 1927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战争宣言》:“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战争的痛苦。……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非常之大的痛苦、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加革命。这说明(   )
    A . 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 . 国民革命使广大群众受到革命洗礼 C . 军阀混战造成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D . 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入发展的条件
  • 7. 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后,蒋介石就在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说:一个月以前,政府内就有人“以为抗战无望,心理动摇,要求第三国出面调停”,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在我国更无依托第三国调停战事之必要”。据此可知,第一次长沙会战(   )
    A . 阻挡了日军南下侵略的步伐 B . 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C . 粉碎了列强联合侵华的意图 D . 坚定了国民政府抗战信念
  • 8. 1981年,上海电机厂成立经营服务部,在调研中发现广东地区甘蔗大丰收,但当地糖厂设备陈旧,加工能力跟不上。于是,电机厂根据华南环境和榨糖工艺条件,重新设计专用电机。此后,上海电机厂的产品迅速占领南方市场。这反映出当时(   )
    A .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 B . 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 C .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 D .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9. 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蔓延时,一些医生开始寻求防治的办法,如用放血疗法研究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张等。这场灾难(   )
    A . 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 . 标志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C . 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 . 导致了人们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 10. 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国家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国家

    比重

    13. 4%

    4.6%

    14.5%

    37.7%

    29.8%

    A . 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优势 B . 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 C . 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 11. (2020高三上·邵东月考) 小说《悲惨世界》主要以19世纪头30年的法国为故事背景,主人公冉·阿让本是生性善良的劳动者,“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使他“逐渐成了猛兽”,后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据此可知,《悲惨世界》(   )
    A . 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 B . 揭示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 C .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 D . 否定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 12. 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 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
    A .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 .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 C . 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 .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时,汉武帝继续了秦朝的政策,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宽6—8米,可供双向车辆同时行驶,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宽。沿路设置了驿站。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据估计,罗马道路的总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在道路修建上的异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条件和积极作用。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下表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况

    世界科学中心

    依据

    汤浅光朝:平凡社年表

    赵红州: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意大利

    1540—1610年

    1540—1620年

    英国

    1660—1730年

    1660—1750年

    法国

    1770—1830年

    1760—1840年

    德国

    1810—1920年

    1840—1910年

    美国

    1920年至今

    1910年至今

    ——摘编自潘建峰等《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 是革命党、新军和立宪派等多派势力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独立的17省、市中,地方都督掌握着省区军政实权,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地方都督同时拥有军政和民政两权,这种特殊的政治形态被称为军民合治。这导致军人直接干预与管理行政事务,违背共和政体原则。

    ——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

    材料二  1913年8月,熊希龄出任国务院总理,不久,《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案遭到各省军政长官的激烈反对。袁世凯政府决定采用虚省制度,1914年5月, 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地方改制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扼要对比袁世凯政府1913年和1914年两次地方改制的异同,并分析其客观积极意义。
  • 16. 材料  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促使欧洲人更认真地思考如何根除战争,保证和平的问题。在纳粹德国铁蹄下呻吟的欧洲人认为纳粹主义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只有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才能根除战争的毒瘤。1941年6月,意大利反法西斯者斯皮内利在囚禁地文托泰内岛发表宣言声称:“必须首先予以解决的问题是彻底废除分裂成民族的国家的状态,不解决这一问题,任何进展都只能是表面文章而已。”宣言还呼吁成立统一的欧洲联盟以对抗导致欧洲走入战争的民族主义。根据《文托泰内宣言》,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成立“欧洲联邦运动”组织,号召建立一个由关心全欧洲人共同利益的主权国家改造的欧洲联邦。“欧洲联邦运动”组织与各国抵抗组织进行广泛的接触,获得了相当大的声势,也对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浪潮产生深刻影响。

    ——摘编自高凤琴《战后西欧联合起步的原因初探》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意义。
  • 17. 材料  顾维钧是近代杰出外交家。他的“联美抑日”政策是整个民国外交的基石。一战后期,美国对德宣战。顾维钧围绕联美主题,向段祺瑞提出随美参战。巴黎和会上顾维钩对“山东问题”据理力争,甚至未经请示擅自公布皖系政权与中日密约。美国要求日本书面保证将来把山东交还中国,但被日拒绝。巴黎和会是顾“联美抑日”政策的第一次验证,“抑日”的目的没有实现,而“联美”的趋势却已形成。两年半之后,顾作为全权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胶济铁路问题,最后议定路产由日本移交中国,中国十五年内还清债务。此外日本在山东和其他特权,基本上由中国收回。华盛顿会议是“联美抑日”政策形成的标志。

    顾雄钧的职业准则就是把国家利益与党派利益相区别。1919年他拒签对德和约,开创了在世界列强面前拒签不平等条约的先例,从而为日后逐步清算不平等条约奠定了基础。1945年旧金山会议召开,蒋介石反对中共代表加入代表团,而顾维钧坚持提名董必武参加代表团。顾雄钧不仅反对党派政治介入外交,同时也反对民众和社会舆论介入外交。九一八事变后,他出任外交部长,认为与日谈判是控制事态发展的唯一方法,而学界和社会舆论则强烈反对。顾对此颇为反感,拒见学生代表。他反对人民外交的提法,认为这是灾难。

    ——摘编自岳厚谦《顾雄钧外交思想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维钧“联美抑日”政策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维钧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