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威海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13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一做法旨在(   )
    A . 建立中央集权 B . 维护宗法制度 C . 加强地方管理 D . 削弱贵族势力
  • 2. 《哈佛极简中国史》写道:“(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呈现出中北部平原上众多小诸侯国和沿着平原边缘围绕着这些小国的、完全自治的诸侯大国共存的局面。”“这一时期”可能为(   )
    A . 公元前11世纪 B . 公元前6世纪 C . 公元前3世纪末 D . 公元3世纪初
  • 3. (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举主对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据此可知东汉(    )
    A . 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B . 举荐与考试相结合 C . 注重官员吏治能力 D . 官员品行不断提升
  • 4. 《东京朝日新闻》评论:“由于战争而被嗤笑为弱兵的清兵,在天津城防御战中是如何地勇敢,被联军伤亡之惨重所证明。”《日本》新闻也如此评论:“吾人在数日的战斗中确认清兵不可辱。以战争之清兵推测今日之清兵,是极大的错误。”据此判断,以上评论可能出现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 甲午战争时期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5. 如图为创作于1941年题为《搁浅》的漫画。该漫画(   )

    A . 鼓舞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 B . 表明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 C . 反映了百团大战的辉煌战果 D . 说明统一战线得到发展壮大
  • 6. “它经过民主程序最终完成了国家建构的过程。它的里程碑作用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治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   )
    A . 增强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 . 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开展 C . 反映了基层民主的创新 D . 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特点
  • 7. 香港回归之际,虽然香港民众对即将回归祖国心存疑虑,但很少有人质疑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这是因为香港人民(   )
    A . 具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 B . 不满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 C . 普遍认可一国两制方针 D . 受到“九二共识”的影响
  • 8. 下表为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时间

    建交国家

    1955年

    尼泊尔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7年

    斯里兰卡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A . 美国孤立政策的失败 B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C . 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 D .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 9. 1972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该论断是基于(   )
    A .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B . 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式建立 C . 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 D .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10.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富人失去了运用财富和地位等方面影响选举的可能,为普通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这表明当时( )
    A . 富人社会地位下降 B . 贫富均等保障了民权 C . 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D . 轮番而治得到了实现
  • 11.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予以严厉制裁;还特别强调奴隶必须听命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据此可知,查士丁尼编纂法典旨在(   )
    A . 捍卫私有财产 B . 维护奴隶主统治 C . 保护平民利益 D . 兼顾各民族权益
  • 12. 1867年,美国国会宣布在哥伦比亚特区、未建州的联邦领土、内布拉斯加州和科罗拉多州实施黑人选举权,遭到总统否决,但国会依然通过三分之二多数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权。这一结果反映了(   )
    A . 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 B . 国会拥有独立立法权 C . 总统需要对国会负责 D . 国会与总统相互制约
  • 13.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材料意在强调(   )
    A .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作用 C .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 工人阶级与封建制度的决裂
  • 14. “杜鲁门主义”出笼后,美国军方人士主张将日本作为亚洲的“生产工厂”,要求制定新的赔偿计划。之后,先前被指定为拆迁赔偿的大批工业设施停止拆迁。美国对日本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提升 B . 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 . 朝鲜半岛的局势日趋紧张 D . 苏联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15. 近代德国某官员曾发表演讲称:“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得到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给自己留下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里去,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这一演讲可能发生于(   )
    A . 1870年前后 B . 19世纪末 C . 1919年前后 D . 20世纪30年代
  • 16. 19世纪,英国妇女一直被排斥在选民范围之外。1918年,英国规定凡满30周岁的女性拥有选举权。这主要得益于(   )
    A .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 B . 工业革命的拓展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 . 工人运动的兴起
  • 17.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其要点包括“取消一切经济壁垒,建立贸易平等条件”“根据旨在国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特别盟约,设立国际联合机构”等。美国此举旨在(   )
    A . 推进民族解放 B . 打击英法势力 C . 扩张势力范围 D . 维护凡尔赛体系
  • 18. 从以下漫画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A . 一战后欧美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B .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情况 C . 美国最终攫取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D . 华盛顿体系下欧美列强的矛盾
  • 19. “这一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不仅消除了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而且成功地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质而不具有军事同盟性质,使美国无需动用武力保卫英法在远东的利益”。“这一条约”是(   )
    A . 《四国条约》 B . 《五国条约》 C . 《九国公约》 D . 《凡尔赛和约》
  • 20. 下表为20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

    时间

    事件

    1922年

    苏德签订条约,同意外交正常化

    1925年

    国际联盟对保加利亚和希腊之间的纠纷作出裁决

    1925年

    德、比、法、意、英签订条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

    1928年

    英法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A . 地区冲突的加剧 B . 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 . 维护和平的尝试 D . 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
  • 21. 下列两幅地图分别是20世纪非洲和亚太部分地区的形势图。其共同主题是(   )

    A . 日本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B . 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影响 C . 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D . 德国海外殖民地的丧失
  • 22. 1935年3月16日,德国颁布《国防法》,宣布国防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和平时期拥有12个军36个师,共约50万人。这表明(   )
    A . 凡尔赛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B . 德国扩军备战开始合法化 C . 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D . 欧洲出现世界大战策源地
  • 23. 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 . 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 . 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 . 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 . 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 24. 下列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 B . 经济危机的影响 C .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D . 法西斯集团的形成
  • 25. 1941年6月24日,罗斯福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国准备给予俄国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接着,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冻结苏联在美国的存款,允许苏联购买美国的战略物资。这些举措旨在(   )
    A . 缓解太平洋战场的压力 B . 推动欧洲战场的胜利 C . 壮大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D . 维护自身的国防安全
  • 26. 1942年10月12日,毛泽东提到:“……之战,英美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红色凡尔登’之名已传遍于世界。……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这一形势,将直接影响到远东。”这场战役是指(   )
    A . 莫斯科战役 B .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 中途岛战役 D . 诺曼底登陆战役
  • 27. 1947年,杜鲁门提出干涉别国内政的全球扩张政策;1969年,尼克松提出美国收缩战线、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1981年,里根提出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这些政策的调整(   )
    A . 见证了两极格局的演变 B . 延缓了冷战局面的结束 C . 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冲突 D . 反映了美国实力的变化
  • 28. “这场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尽管军事上美国并未失败,但它表明美国策略上的重大失误。……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和民权问题,使国家处于极度的分裂状态”。据此可知,这场战争是指(   )
    A . 越南战争 B . 冷战 C . 朝鲜战争 D . 南北战争
  • 29. 二战后,局部战争一直未曾停息。下列有关战争分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历史原因与边境纠纷引发的战争——两伊战争 B . 宗教与领土问题交织的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 C . 发展中国家的战争——印巴战争 D . 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海湾战争
  • 30. 1950年,美国操纵安理会通过决议,同意侵朝军队使用联合国的旗帜,组织“联合国军”。1983年,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的时候,联合国应格林纳达的要求,举行全体会议,要求美国尊重格林纳达的主权。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地位的衰落 B . 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C .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 . 联合国运行机制的改变
二、非选择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官僚体系的特点是理性的共同体行动,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够形成一种凌驾性的权力,“专制君主在面对官僚之优越专门知识时,也有同样的无力感,在某种意义下甚至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政治元首都要感到无力”。

    ——摘编自尹敏志《军机处:帝王集权的意外结果》

    材料二  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唐朝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弱化地方权力”和元代“地方适度分权”的具体表现。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一大至六大党员数量概况

     

    参会代表数(人)

    党员总数(名)

    与上届党员相比倍数或增长比例

    一大(1921年)

    13

    50多

    ——

    二大(1922年)

    12

    195

    3.68

    三大(1923年)

    30

    420

    2.15

    四大(1925年)

    20

    994

    2.37

    五大(1927年)

    82

    57967

    58.32

    六大(1928年)

    142

    约4万

    -31%

    材料二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六大党员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概括材料二的主要信息,并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变化加以说明。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中,我们应看到军事冲突、外交斡旋、经济纠纷及爆炸性事件等因素是“历史大海表面的波峰浪谷”,而“工业革命及科技发明、近代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浪潮、国际关系中强权法则、追求强大的心理目标”则是“大海深处那巨大的暗流”。前者对历史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而后者则是“酝酿一切重大历史事件,从而改变历史航向的真正原因”。

    ——摘编自倪乐雄《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源再考》

    材料二 

    一战时期交战双方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力量对比

    (包括美国但不包括俄国)

    所占百分比(1913年)

    钢产量(1913年,单位为100万吨)

    总工业潜力指数(以1900年的英国为100)

    协约国

    51.7

    44.1

    472.6

    同盟国

    19.2

    20.2

    178.4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

    ——1905年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并且这种影响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多向的,这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政治时机,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摘编自吴东之《中国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作者观点加以解释。(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完整)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中同盟国战败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了《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宣称德国是“为了自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德意志报》也发表文章,叫嚣“复仇!德意志民族!今天在凡尔赛镜厅,耻辱的条约正在签字。不要忘记它!”军方也“将军事危机归咎为平民的颠覆活动”,“宣称德国军队从未被真正打败过”。……希特勒明确表示,他的任务是使日耳曼民族的繁衍和土地的大小,“能够有一种自然和适当的比例,而保障种族的生存”。一战后对战争的错误反思不断积累,最终使德国再次走向了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路。

    ——摘编自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德的历史教科书有些是不真实的,书中只轻描淡写地提了纳粹战犯问题,而对集中营只字不提。从60—80年代,历史教科书对于纳粹时期发生的罪行已透露较多的内容。1991年后,在德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没有一字是为希特勒的侵略罪行辩护的。……德国总理阿登纳曾说过:“民族主义是欧洲的痼疾,过分狭隘的民族主义把欧洲带到了深渊的边缘。”

    ——摘编自扈明丽《德国和日本对二战的不同历史态度评析》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对一战的错误反思,并说明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历史教科书对二战态度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