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12 浏览次数:89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几种文明都是从大河边的平原或河谷发展起来的。这一现象表明制约早期文明产生的基本因素是(   )
    A . 文化的发达程度 B . 人类的视野 C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 . 自然环境
  • 2.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人类使用的最早字母是(   )
    A . 腓尼基字母 B . 阿拉马字母 C . 希腊字母 D . 拉丁字母
  • 3. 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盛期,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主体是(   )
    A . 贵族阶层 B . 成年男性公民 C . 所有居民 D . 十将军
  • 4. “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材料中的“帝国”是指(   )
    A . 拜占庭帝国 B . 阿拉伯帝国 C . 罗马帝国 D . 奥斯曼帝国
  • 5. 在古代美洲,发明“浮动园地”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是(   )
    A . 玛雅人 B . 阿兹特克人 C . 班图人 D . 印加人
  • 6.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我促使日本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作用更为的重大”是指促使日本(   )
    A . 进入封建社会 B .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 . 初步完成统一 D .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 7. 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中国的青花瓷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它们的出现表明(   )
    A . 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 . 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 . 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D . 非洲制瓷业技艺高超
  • 8.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依据这一法律文件,英国(   )
    A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 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C .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 . 建立了两党政治
  • 9. 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双方矛盾重重。其斗争焦点是(   )
    A . 奴隶制的存废 B . 农民的土地问题 C . 联邦制的存废 D . 黑人的公民权利
  • 10. 某部著作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无产者将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未来属于工人阶级。这部著作是(   )
    A . 《人权宣言》 B . 《共产党宣言》 C . 《独立宣言》 D . 《联合国家宣言》
  • 11.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
    A . 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 B .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 . 法国巴黎公社的建立 D . 俄国十月革命
  • 12.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单一,如印度和埃及主要种植棉花、东亚出产橡胶和锡、古巴出产蔗糖等。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三角贸易 C . 殖民主义政策 D . 工业革命
  • 13. 1884年,英、法、德等国召开柏林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 该原则(   )
    A . 承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 B . 实现了非洲的民族独立 C . 废除了非洲的奴隶贸易 D . 加速了瓜分非洲的进程
  • 14. 揭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序幕的是(   )
    A . 古巴 B . 海地 C . 巴西 D . 秘鲁
  • 15. 如图是1885年某报刊刊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 . 一战前列强间的殖民争夺 B . 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C . 凡尔赛体系下隐藏的矛盾 D . 《九国公约》签订后的世界
  •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是为制裁德国 B . 消除了欧美列强的矛盾 C . 由少数大国操纵 D . 都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
  • 17. 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实行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 工业化政策
  • 18. 1935年,法国总理曾说:“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让它们在非洲沙漠畅通无阻,或许就能够安静下来。”这一观点(   )
    A . 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B . 主张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C . 是法西斯主义主张 D . 强调争夺非洲殖民利益
  • 19. 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议会领袖交谈时承认:“我们业已遭受进攻战争在太平洋上爆发已成事实,我们已经处于战争状态。”该言论发表的背景是(   )
    A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B . 德国突袭波兰 C .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D . 日本偷袭珍珠港
  • 20. 美苏“冷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指(   )
    A . 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B . 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C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 雅尔塔体制长期存在
  • 21. 下表是美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所占比重)统计表,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89年

    17.9

    44.1

    38.0

    1929年

    5.9

    48.4

    45.7

    1953年

    5.5

    46.3

    48.2

    1963年

    4.3

    45.3

    50.4

    2005年

    1.3

    29.1

    69.6

    A . 政府加大宏观调控 B . 妇女运动的推动 C .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D . “福利国家”的影响
  •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该发展理念是(   )
    A .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 实行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 . 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 23. 某学习小组围绕下列图片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主题是(   )

          

    A . 战后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 B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 C .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 D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 24.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本土史学家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这反映出(   )
    A . 非洲文明历史悠久 B . 民主思想传入非洲 C . 非洲民族意识增强 D . 冷战格局影响非洲
  • 25. 面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在全球治理方面提出的方案是(   )
    A . 求同存异的方针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组建新开发银行 D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非选择题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年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有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程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 (2) 材料二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持何观点?依据材料三对该观点加以解释。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好像是一个酣睡的人在慢慢苏醒;宗教改革进一步表现在“上帝”问题的一种突破;在经历了笛卡尔以来整个世纪的沉思后,西欧进入到了自觉运用理智的阶段。所以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不断让理性脱离羁绊的渐进、积累的必然结果。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任举两例即可),并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1750—1870年农村与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议会改革的呼声响彻英国。在此情况下,经过激烈斗争,1832年通过了议会改革法案,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对议席分配作了适当调整。取消了人口不满2000人的56个“衰败选区”的议席,将之分配给新兴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第二,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第三,规定了选民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这次改革使英国的选民由原来的43万扩大到65万,新增加的选民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城市中产阶级,打破了贵族寡头独霸议会的政治局面。

    ——据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人口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二所述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5世纪开始到18世纪中叶,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属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经济全球化形成了第一次浪潮,属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属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持续到现在,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三次浪潮。

    ——据方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1. (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导致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三次浪潮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