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23 浏览次数:107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p > &nbsp;&nbsp;&nbsp;
  • 1. (2015九上·灵宝期末)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1931年世界形势时认为,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这一观点产生的主要依据是(   )

    A . 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B . 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 C .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D . 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 2. (2018·南充)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这最能反映危机(    )
    A . 涉及范围特别广 B . 持续时间比较长 C . 破坏性特别大 D . 来势比较猛烈
  • 3. (2018·莱芜)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在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是(    )
    A . 华盛顿 B . 林肯 C . 罗斯福 D . 杜鲁门
  • 4. (2018·长沙) 美国《商业周刊》曾发表题为“你还相信自由贸易吗”的文章,文中讲道:“实行还是不实行经济计划性控制已经不是问题了。”这篇文章最早可能发表于(    )
    A . 经济大危机前夕 B . 罗斯福新政时期 C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D . 新经济时代
  • 5. (2018·自贡) 据下图信息,罗斯福总统采取的“行动”是(    )


    A . 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B . 推行“杜鲁门主义”政策 C . 放任经济自由发展 D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6. 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说:“我们决不会不注意到这样的事实,就是如果在牺牲一个被侵略的国家的情况下向一个已被谴责为侵略者的国家致送报酬,那么其他爱好和平的弱国或小国的安全也将发生疑问。”材料中“已被谴责为侵略者的国家”应该是(    )
    A . 德国 B . 意大利 C . 日本 D . 英国
  • 7. 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发动侵略战争。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义务兵役制

    ②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③吞并奥地利

    ④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④①②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②③
  • 8. (2017九上·常德月考) 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
    A . 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B . 美苏争霸 C . 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D . 宗教纷争
  • 9. 美国某学者认为:“国际舞台上谁独占鳌头,日本就会出于自身利益而跟谁结盟,1902 年到 1922 年追随英国,1936 年到 1945 年追随德国,1952 年起则紧跟美国。”日本追随德国时期(    )
    A . 成为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的工业强国 B .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 C . 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美国入侵日本 D .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员国
  • 10. 《凡尔赛条约》的缔造者之一,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指出:“如果德国认为 1919 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下列事件能证实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预言的是(    )
    A . 组织三国同盟,对抗三国协约 B . 出兵山东,占领青岛 C . 对外侵略扩张,发动“二战” D . 成立国联,对抗英国
  • 11. 这是对二战期间某次事件的评价:“没有一个人曾料到日本人竟敢以如此罪大恶极的方式侮辱美国的威力……大家立即团结起来,一致支持总司令罗斯福。”该事件是(    )
    A . 七七事变 B . 偷袭珍珠港 C . 诺曼底登陆 D . 中途岛战役
  • 12. (2016九上·蒙阴期末) “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他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免于外来侵略,而且是为了世界一切人的人权免于强权的蹂躏。”上述引文最有可能出自于(    )

    A . 《共产党宣言》 B . 《开罗宣言》 C . 《凡尔赛和约》 D . 《联合国家宣言》
  • 13. (2018九下·江津月考) 习近平曾在俄罗斯发表演说:“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二战中能体现这一精神的历史事件有(  )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②莫斯科保卫战役     ③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④召开雅尔塔会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4. (2016·南昌) 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信中“此次军事行动”是指(  )

    A . 敦刻尔克撤退 B .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 中途岛海战 D . 诺曼底登陆
  • 15.   2019 年是二战全面爆发 80 周年,张华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    )

    事件

    德国进攻苏联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斯大林格勒战役

    攻占柏林

    时间

    1941 年 6 月

    1942 年 1 月

    1942 年 7 月—1943 年 2 月

    1945 年 5 月

    影响

    二战全面爆发

    二战规模进步扩大

    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二战结束

    选项

    A

    B

    C

    D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复合题(共55分) <p > <span
  • 16. 根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富兰克林·罗斯福,18 岁考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历史和新闻专业,又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他后来从政,先后担任过纽约州参议员和州长。中年时,他因患疾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1932 年,罗斯福以渊博的知识、出众的口才、卓越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克服危机的决心和办法,击败胡佛,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总统。

           材料二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他的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 年 1 月 20 日)中说:“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材料三  黄安年在《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写道:罗斯福调整美国经济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1. (1) 材料一反映出罗斯福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材料中提取)
    2. (2) 材料二中,“八年前”的“恐惧”指的是什么?为了克服“恐惧”,罗斯福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什么行动?
    3. (3) 与传统资本主义政策相比,罗斯福克服“恐惧”的行动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 (4) 罗斯福在其第三个总统任期开始时看到美国面的“恐惧”是什么?
    5. (5) 请判断材料三中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 年 11 月 9 日深夜,纳粹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活动,无数商店被劫,橱窗被砸,碎玻璃满地,故名“水晶之夜”,共有 91 名犹太人被打死,20000 余名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此后又有大批犹太人被驱逐出境。1942 年 1 月开始对犹太人进行灭绝人种的屠杀,据不完全统计,约有 600 万犹太人惨死在纳粹的屠刀下。

    ——金重远等著《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二:到 1945 年,1/2 的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已被战火所毁,国民生产总值已退到 1938 年的 40% 左右……死亡 650 万人。

    ——金重远等著《世界现当代史》

        材料三:1979 年 12 月 7 日,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下跪,代表德国人民向纳粹的受害者们谢罪。有媒体评论说;“这一跪,使德国真正地站了起来。”

    1. (1) 归纳材料一中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请你举出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一例暴行。
    2. (2) 材料二说明战争给德国造成了哪些后果?请谈谈你对德国发动战争的看法。
    3. (3)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现代德国与纳粹德国对待犹太人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首先挑动战争的德国的目的是企图用武力取得“阳光下的地盘”(即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决其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市场等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再次挑动战争的德国的目的仍旧是企图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

        材料二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 世纪 30 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 10 年。20 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 10 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

        材料三  ……任何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支援。任何与希特勒为伍的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将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摘自丘吉尔对德国侵略苏联发表的声明(1941 年 6 月)

    1. (1) ​结合材料一,归纳德国首先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用史实证明下面两个观点。

      观点一:“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

      观点二:“20 世纪 30 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 10 年。”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体现了“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相互支援的重大军事行动。结合材料三,归纳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