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21-03-19 浏览次数:24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三个基本单位分别是长度单位m、时间单位s、质量单位kg C . 物体重心一定在其几何中心 D . 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一定不能做曲线运动
  • 2. 开车从解放碑步行街途经嘉陵江大桥至观音桥步行街的路程为8km,历时20分钟。嘉陵江大桥限速60km/h,桥上有违规变道和压线行驶抓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判断汽车是否压线违规时可把小车看成质点 B . “20分钟”是指时刻 C . 汽车全程平均速度小于24km/h D . “嘉陵江大桥限速60km/h”指的是限制汽车的平均速度不超过60km/h
  • 3.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同时受到两个始终沿水平方向的共点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5N和7N,当两个力的方向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可能为(  )
    A . 7m/s2 B . 6m/s2 C . 5m/s2 D . 4m/s2
  • 4. (2019高三上·平遥月考) 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见前方有障碍物立即刹车,刹车后加速度大小为5m/s2 , 则汽车刹车后第2s内的位移和刹车后5s内的位移为( )
    A . 12.5m,37.5m B . 12.5m,40m C . 30m,40m D . 30m,37.5m
  • 5. 甲、乙两小车在同一地点同时开始往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甲小车速度减为0后不再运动),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可知(  )

    A . 甲车在0-4s内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B . 甲车0-4s内与4-6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 C . 在乙追上甲之前,4s末两小车相距最远 D . 8s末甲、乙两小车相遇,且离出发点距离为32m
  • 6. 某兴趣小组为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他们在学校电梯内做实验。一位质量为50kg的同学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相对体重计静止,此时体重计示数如图所示为60kg,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此时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与人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 . 此时该同学的重力变大了 C . 电梯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 方向一定竖直向上 D . 电梯一定向上运动
  • 7. 如图所示,一物块受到一个水平力F作用静止于斜面上,F的方向与斜面平行,如果将力F撤掉,下列对物块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F B . 物块将沿斜面下滑 C . 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突变为沿斜面向上 D . 物块所受的摩擦力不变
  • 8. 如图甲为利用位移传感器研究木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的过程,图乙为相对应的木块下滑过程中前2秒的位移一时间(x-t)图象,若斜面倾角为 =37°且斜面足够长,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 sin37°=0.6,cos37°=0.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木块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 B . 木块在t=1s时速度大小为2m/s C . 木块在前3s的位移大小为16m D . 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5
二、多选题
  • 9. 以30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g=10m/s2 , 以下判断正确的(   )
    A . 小球到达最大高度时的速度为0 B . 小球到达最大高度时的加速度为0 C . 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45m D . 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用的时间为3s
  • 10. 如图甲所示,在杂技表演中,猴子沿竖直杆向上运动,其v-t图像如图乙所示,同时人顶着杆沿水平地面运动的x-t图像如图丙所示。若以地面为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猴子的运动轨迹为直线 B . 猴子在0~2s内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C . t=0时猴子的速度大小为4m/s D . 猴子在0~2s内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
  • 11. 如图所示为内壁光滑的半球形凹槽M,O为球心,∠AOB=60°,OA水平,小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45°角的斜向上的推力F作用下静止于B处,现将推力F沿逆时针缓慢转到水平方向,在这过程中整个装置始终静止,则(   )

    A . M槽对小物块的支持力逐渐减小 B . M槽对地面的摩擦力一直向左 C . 推力F先减小后增大 D . 推力F逐渐增大
  • 12.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当速度达到3m/s时,将质量为m的物块(可视为质点)轻轻放到木板的右端。已知M = 2kg,m = 1kg,F = 9N,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 = 0.5,重力加速度大小g = 10m/s2 ,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块刚放在木板上时,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5m/s2 B . 从物块放上木板至与木板相对静止的时间为1s C . 物块与木板最终保持相对静止,木板至少长4m D . 物块与木板相对静止后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5N
三、实验题
  • 13. 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刻度尺、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长度的关系实验。

    1. (1) 在测量弹簧的原长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
      A . 先测量原长,后竖直悬挂    B . 先竖直悬挂,后测量原长
    2. (2) 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图,纵轴是钩码的质量m,横轴是弹簧的形变量x。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N/m(重力加速度g取9.8m/s2);
    3. (3) 如图丙所示,实验中用两根不同的弹簧a和b,画出弹簧弹力F与弹簧长度L的关系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 . a的原长比b的长 B . 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C . 弹力与弹簧长度成正比
  • 14. 为了探究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一同学用拉力传感器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1. (1) 实验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或正确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A . 实验中一定要保证钩码的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 B . 平衡摩擦力时,不挂钩码,调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轻拨小车,直到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间隔均匀的点 C . 连接小车的细绳应跟长木板保持平行 D . 让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打出一条纸带,同时记录拉力传感器的示数
    2. (2) 下图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1、2、3、4、5是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由此可得出当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4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m/s,小车的加速度a=m/s2(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 (3) 该同学实验时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测量出多组a、F(F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值,作出的a-F图象可能是

四、解答题
  • 15. 如图所示,质量m=0.8kg的小球在细线A和轻弹簧B的共同作用下保持静止,细线A水平,左端固定于竖直墙壁,轻弹簧B上端固定于天花板,且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已知轻弹簧B的劲度系数k=200N/m,重力加速度g=10m/s2 , sin37°=0.6,cos37°=0.8。求:

    1. (1) 细线A中拉力的大小;
    2. (2) 轻弹簧B的伸长量。
  • 16. 在游乐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套圈圈”游戏,如图所示,某同学从距水平地面高h=0.5m处O点以3m/s的速度向正前方水平抛出铁丝圈,刚好套中正前方水平地上的目标C。若忽略空气阻力及铁丝圈和目标C的大小,g=10m/s2。求:

    1. (1) 目标C距抛出点正下方A点的距离;
    2. (2) 铁丝圈落地前瞬间速度大小及方向。
  • 17. 2020年12月1日23时,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其最后的落月过程可简化如下:先是探测器悬停在距月面某高度处,接着关闭发动机使探测器自由下落5s(月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取1.6m/s2),然后开启反冲发动机小推力模式使探测器匀速下降,匀速下降9s时再开启发动机大推力模式使探测器以大小为4m/s2的加速度减速,最后恰好以零速度完美着陆,若探测器可看成质点,求:
    1. (1) 探测器匀速下降时的速度;
    2. (2) 探测器悬停处距月面的高度。
  • 18.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0=2m/s顺时针转动,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定滑轮连接托盘Q和物块P(物块P置于传送带最右端、可视为质点)。OP段水平,物块P与托盘Q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物块P的质量m1=1kg、托盘Q的质量m2=0.2kg,传送带的两端相距L=8m,托盘Q到地而的高度h=2m,不计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 (1) 物块P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 (2) 现将质量m=0.8kg的重物轻放入托盘中,托盘Q开始向下运动,落地后自动与轻绳脱离,则托盘Q落地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3. (3) 在第(2)问基础上计算托盘Q落地后物块P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时间t。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