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虹口区2021年中考一模(暨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4 浏览次数:22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句子默写
  • 1. 古诗文填空
    1. (1)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2)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 (3) 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4. (4) ,不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5. (5) 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阐明了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这一哲理。
二、对比阅读
  • 2.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 (1) 甲文作者是朝代的陶渊明,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淳朴的社会风尚。 B . (乙)文交代了滁州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 . (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 .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 (4) (甲)(乙)两段选文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三、课外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淝水之战

    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谢石及兄子谢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苻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

    (注)①次:驻扎。②加:加拜。③敌手: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④以墅乞汝:我把别墅送给你。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问计(

      至夜乃

    2. (2) 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两人就是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最后谁也没有获胜。 B . 两人就成为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最后张玄没有获胜。 C . 张玄就把谢安作为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但没有获胜。 D . 谢玄就把谢安作为力量能相抗衡的对手,但没有获胜。
    3. (3) 谢安面对强敌“夷然无惧色”,做的两件事是“”“”,表现了他应战时的
四、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   )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   )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1. (1) 在第5段画线句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倘若……就 B . 只要……就 C . 只有……才 D . 无论……都
    2. (2) “好梦何必成真”中的“好梦”指: ①。这两种好梦的不同点是:①梦的内容不同:第一种梦的内容是实际的,第二种梦的内容与实际无关;③:④
    3. (3) 第⑤段中,作者写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何作用?
    4. (4) 理解文章结尾句“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的含义。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灶边读书人

    ①我是偶然间发现母亲在劳作之余还在读书,这让我吃惊不小,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啊。

    母亲小学二年级没上完,就辍学了。原因是她早年丧父,我姥姥一个人养家,诸多不易,作为长女的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为了我的两个小姨和舅舅做出的牺牲。

    ②后来母亲和姥姥一起劳动,接着为人妻、为人母,她完全与书绝缘,母亲的身影总是在家和地里穿梭不停。倒是在我们姊妹几个上学时,她大力支持。她说,看着我们读书,她浑身都是劲儿,忙也不嫌忙,累也不嫌累了。不过我没有辜负她,最终靠手不释卷的勤奋考上学,端上了她希冀已久的“铁饭碗”。

    ③那天,我回到家里,看见灶火旁烧火做饭的母亲,一手拿柴火,一手拿书,低头垂眉,眼睛在书页间流连,专注得忘了往炉膛里续柴,好像这个世界就剩下她一人。我不忍惊扰她,以致火把从灶膛里掉出来,“噌”一下燃着了脚边的柴火,我抓住水瓢泼过去,灰白色的尘烟“呲呲”叫着如丝缕一样袅袅升起时,她才像从梦里惊醒过来,书本掉落在地,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眼神里满是惶恐,一脸无辜地呆站在那里。这一幕,看得我五味杂陈。

    ④我不知母亲从何时开始读书的,灶膛边的一本本杂志和书是我们读过的,早已发黄打皱,它们陪着母亲在这里烟熏火燎的,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一天天的悠长时光里,我们都不在家,母亲是如何想起用书来慰藉自己孤苦的心灵?现在想想,有好多次,母亲都说,她心里难受想哭。父亲去世后,她如同被抽去了筋骨一样孤苦无依,身体的病痛,心里的孤寂,生活的磨难,像一座座大山把她重重围住,压得她胸闷气短,chuǎn不过气来。但要活下去,要把几个孩子养大,把千疮百孔的生活尽力地缝补起来,也不能只是哭。

    ⑤母亲与书结缘,在我的意料之外,她小学二年级的学历,认识的一些字,几十年过去了,在时间的沙漏下,留在脑海里的还有几个?她说,自己的名儿都不会写,更不要说别的字了,既然这样,她怎么能读进去,还读得津津有味呢?母亲害羞地说,她是冲的。我不知道她说的是冲还是充,她的意思是囫囵吞枣?是滥竽充数?还是不求甚解?总之我佩服她的毅力,她是如何靠这几个似是而非的字把整段整篇连贯起来去感知其意的?

    ⑥如今的母亲,不再终日愁苦,情绪低沉,精神世界风清月朗,艳阳高照。我现在才明白,这不仅是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还有读书给母亲带来的影响啊。几天前,她打电话说要看我新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村庄》,为此她还专门搭车到县城配了老花镜,只等我的书送到手里,她就可以开读了。她的话音里带着甜蜜的笑,裹着浓得化不开的自豪,她要读的书的作者是她的女儿啊!

    1. (1) 看拼音写汉字

      chuǎn不过气来(

    2. (2) 第④段加点词语“缝补”在文中的含义是
    3. (3) 阅读文章①—⑤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母亲曾经面对的人生苦难

      母亲面对困难时感人的表现

      为弟妹做出牺牲,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

      为人妻,为人母,每天在家里和地里穿梭不停

    4. (4) 对第⑤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对母亲识字不多却能读懂文章感到不可思议。 B . “我”对母亲靠很少的识字量来理解文意感到佩服。 C . “我”对母亲识字不多却津津有味地读书感到可笑。 D . “我”为母亲识字不多却努力读懂文章内容而感动。
    5. (5) 文末画线句不能改为“她的话音里带着笑,裹着自豪,书的作者是她的女儿。”的理由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五、综合性学习
  • 6. 上海市虹口区拥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你受邀参加寻访“鲁迅小道”的专题活动。在收到活动邀请的同时,你还收到了下面这份活动资料,并要求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鲁迅小道”的起点从鲁迅到上海后的第一个居住地景云里开始。鲁迅在景云里居住期间,与茅盾、叶圣陶、柔石、冯雪峰、陈望道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往来密切。

    “鲁迅小道”的第二处场所,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鲁迅在这里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与柔石等革命青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鲁迅小道”的第三处场所,是多伦文化艺术空间,在这里可以看到《鲁迅的文化生活》专题展览。

    “鲁迅小道”的第四处场所,是鲁迅在虹口的第二处住所拉摩斯公寓,在这里可以看到鲁迅与瞿秋白、陈赓、陈云等共产党人密切交往的生动故事。

    “鲁迅小道”的第五处场所,是内山书店旧址,它展出了“鲁迅与国际友人内山”的交往故事。第六处是鲁迅最后的居所鲁迅故居。“鲁迅小道”串联起的六处场馆,全长不过近1000米,有老弄堂,有街市,漫步在这条小道,能感受鲁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的生活轨迹,追思往事。

     

    1. (1) 阅读活动资料,了解“鲁迅小道”基本信息。下列选项中,对“鲁迅小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道的六处场馆,都与鲁迅先生联系密切。 B . 鲁迅先生在小道每个场馆和文化名人交往。 C . 小道记录了鲁迅先生生命最后十年的生活。 D . 小道不足一千米,位于虹口老弄堂老街市。
    2. (2) 邀请你的同学一起参加这次寻访活动。请你把这次寻访活动向同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下最恰当的介绍顺序是(   )

      ①场馆介绍②活动时间、地点③寻访路线④重点参观场馆⑤活动准备

      A . ①②②④⑤ B . ⑤②①④③ C . ①②⑤③④ D . ②③①④⑤
    3. (3)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寻访“鲁迅小道”,让你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请你对这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简单的论述。80字左右。
六、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