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天门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7-11-20 浏览次数:691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经过天门南站开往武昌的一列动车车厢内,毛波同学看到显示屏上显示了如图所示的相关信息,他猜想图中甲、乙两处的数据应分别表示他已学过的两个物理量,请你判断他下列猜想正确的是(   )

    A . 甲处表示时间,乙处表示平均速度 B . 甲处表示时间,乙处表示瞬时速度 C . 甲处表示时刻,乙处表示平均速度 D . 甲处表示时刻,乙处表示瞬时速度
  • 2. 很多教室里都安装有吊扇,下列关于吊扇对悬挂点的作用力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不转动与正常转动时相比,吊扇对悬挂点的拉力相等 B . 不转动与正常转动时相比,吊扇对悬挂点的拉力要小一些 C . 不转动与正常转动时相比,吊扇对悬挂点的拉力要大一些 D . 在不转动与正常转动的实际情况下,吊扇对悬挂点可能存在拉力、压力或没有作用力三种情况
  • 3. 两辆汽车A、B由静止开始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汽车均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最后静止 B . 汽车A在t0~3t0与汽车B在5t0~6t0时间内的图线斜率相同,故两汽车在该过程中的加速度相同,大小为 C . 两汽车在t=2.5t0时刻相距最近,且速度相同 D . 两汽车在t=t0时刻相距最远
  • 4. 学习了直线运动的知识之后,为了更进一步弄清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概念的区别,王欣和张蕾同学进行了一次实地描述:王欣同学从教室前面以平均速度v1走到教室后面,接着以平均速度v2返回到教室前面.张蕾同学对王欣同学的全程作出了如下判断,你认为正确的是(假设v1>v2)(   )
    A . 王欣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均为 B . 王欣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均为 C . 王欣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平均速率为 D . 王欣同学的平均速度大小为0,平均速率为
  • 5. 如图所示,竖直墙面上固定有两根光滑的水平钢钉,钢钉平行且等高.一质量为m、半径为r的均匀呼拉圈套在两根钢钉上静止,两钢钉之间的距离为 r.则每颗钢钉承受的压力大小为(   )

    A . mg B . C . D .
  • 6. 如图所示,两次渡河时船对水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已知第第一次实际航程为A至B,位移为S1 , 实际航速为v1 , 所用时间为t1 . 由于水速增大,第二次实际航程为A至C,位移为S2 , 实际航速为v2 , 所用时间为t2 , 则(   )

    A . t2>t1 , v2= v1 B . t2>t1 , v2= v1 C . t2=t1 , v2= v1 D . t2=t1 , v2= v1
  • 7. 如图所示,三根细线共系于O点,其中OA在竖直方向上,OB水平并跨过定滑轮悬挂一个重物,OC的C点固定在地面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OC加长并使C点左移,同时保持O点位置不变,装置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则细线OA上拉力T1和OC上的拉力T2与原先相比是(   )

    A . T1、T2都减小 B . T1、T2都增大 C . T1增大,T2减小 D . T1减小,T2增大
  • 8. 如图所示,在M点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将两小球水平抛出.两小球分别落在水平地面上的P点、Q点.已知O点是M点在地面上的竖直投影,OP:PQ=1:3,且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两小球的下落时间之比为1:3 B . 两小球的下落时间之比为1:4 C . 两小球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1:3 D . 两小球的初速度大小之比为1:4
  • 9. 在建筑工地上我们会见到如图所示的情形,运输民工用两手对称水平的用力将两长方体水泥制品夹紧并以加速度a竖直向上匀加速搬起,其中A的质量为3m,B的质量为m,水平作用力为F,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在此过程中

    (   )

    A . 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μF,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B . 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μF,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 C . 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m(g+a),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下 D . 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m(g+a),A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
  • 10. 如图所示,在一平底凹槽内弹射器将一钢珠(可视为质点)从挡板A处以8m/s的速度水平向右弹射出去,凹槽两端挡板A、B相距6m,钢珠每次与挡板碰撞后均以原速率被反弹回去,现已知钢珠最终停在距B挡板2m处,且钢珠只与A挡板碰撞了一次,则钢珠与凹槽间的动摩擦因数可能为(取g=10m/s2)(   )

    A . 0.2 B . 0.4 C . 0.12 D . 0.16
  • 11. 物体m静止与斜面体M一起静止在水平面上.若将斜面的倾角A稍微增大一些,且物体m仍然静止在斜面上,则(   )

    A . 斜面体对物体的支持力变小 B . 斜面体对物体的摩擦力变大 C . 水平面与斜面体间的摩擦力变大 D . 水平面与斜面体间的摩擦力变小
  • 12. 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m=5:1,甲从高H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高2H处自由落下,若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二者速度相等 B . 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H C . 甲、乙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2 D . 甲、乙在空气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2
二、<b >实验题</b>
  • 13. 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装置图.


    1. (1) 图乙是正确实验后的数据,其中O为抛出点,则此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g=9.8m/s2


    2. (2) 在另一次实验中将白纸换成方格纸,方格边长L=5cm,通过实验,记录了小球在运动途中的三个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该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m/s;B点的竖直分速度为m/s.

  • 14. 某高一同学寒假时,在教材中查到木质材料与金属材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为了准确验证这个数据,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如图甲所示,图中长铝合金板水平固定.

    1. (1) 下列哪些操作是必要的        
      A . 调整定滑轮高度,使细绳与水平铝合金板平行 B . 将铝合金板垫起一个角度 C . 选尽量光滑的滑轮 D . 砝码的质量远小于木块的质量
    2. (2) 如图乙所示为木块在水平铝合金板上带动纸带运动时打出的一条纸带,测量数据如图乙所示,则木块加速度大小a=m/s2(电火花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 (3) 该同学在实验报告中,将测量原理写为:根据mg﹣μMg=Ma,得μ= .其中M为木块的质量,m为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a为木块的加速度,重力加速度为g.判断该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写出μ的正确表达式:
    4. (4) 若m=70g,M=100g,则可测得μ=(g取9.8m/s2 , 保留2位有效数字).
三、<b >计算题</b>
  • 15. 三个质量均为2kg的相同木块a、b、c和两个劲度均为500N/m的相同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如图所示,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直到c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为止,取g=10m/s2 . 则该过程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为多少cm?

  • 16. 甲物块和乙物块在同一平直的轨道上运动,其运动的x﹣t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a和曲线b,已知乙车的加速度恒定且a=﹣4m/s2 , t=3s时,直线a和曲线b刚好相切.求:

    1. (1) 乙车的初速度vb
    2. (2) t=0时a车和b车的距离s0
  • 17.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A=1kg、mB=3kg的物块A、B置于足够长的水平面上,在F=13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一起由静止开始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已知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0.2、μB=0.1,取g=10m/s2 . 求:

    1. (1) 物块A、B一起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
    2. (2) 物块A对物块B的作用力大小;
    3. (3) 某时刻A、B的速度为v=2m/s,此时撤去推力F,求撤去推力后物块A、B间的最大距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