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23 浏览次数:12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垦荒高潮,其根本原因应是(    )
    A . 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 B .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 . 劳动人民的勤劳本质 D . 农业上重视适时耕作
  • 2. (2020高一上·苍南月考)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 .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 3. 在“事死如事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 . 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 . 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 . 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 4. 《中国民族史名词解释》中对古代史某一政治制度做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 . 刺史制度 B . 南北面官制 C . 四等人制 D . 猛安谋克制
  • 5. 清朝继承发展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外蒙和新疆设立五个将军辖区,在内蒙  古设立盟旗。以上这些措施(    )
    A . 说明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多元 B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 . 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 D . 比元代行省制更先进
  • 6.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哪位思想家(    )
    A . 孔子 B . 董仲舒 C . 朱熹 D . 黄宗羲
  • 7. 某同学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历史论文。下列著作中,他应查阅的是(    )
    A . B . C . D .
  • 8. 下图中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都城,其中④处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 .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 .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C .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D .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 9. 李鸿章在《试办织布局折》中写道:“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由此可见,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是为了(    )
    A . “自强”,打败西方列强 B . “求富”,巩固清朝封建统治 C . “自强”,镇压农民起义 D . “求富”,完全剥夺洋商利润
  • 10. 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 年 1 月 11 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 C . 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 D . 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
  • 11. 有人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为此,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此处“启蒙”的主要内容是(    )
    A . 民主科学 B . 马克思主义 C . 实业救国 D . 君主立宪
  • 12. 下表反映了 1937 年底至 1939 年底日本陆军总兵力与派往中国兵力的对比情况。这从侧面说明了(    )
    时间 日本陆军总兵力 派往中国兵力 占总兵力的比例
    1937年底 24个师团 21个师团 88%
    1938年底 34个师团 32个师团 94%
    1939年底 41个师团 34个师团 83%
    A . 中国抗战的局面日益恶化 B . 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主力 C . 日本的陆军兵力已经枯竭 D . 中国持久抗战的效果显现
  • 13. 近代中国先烈们的不懈抗争和探索,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下列精神按其产生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

    ①五四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抗战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①②④③
  • 14. 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 .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15. (2020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思想理论成果共同的特点是(   )
    A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 . 与时代发展同进步 C .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D . 谋求实现民族独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55 分)
  • 16.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 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清代基层社会主要的构成要素有三大系列社会组织:一是官方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二是聚族而居、自然形成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三是同样自然形成、互动共生的经济型乡族组织及行业组织系列。这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或平行,或重叠,或交错,   其所处位置及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清朝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及发展态势。

    ——摘编自张研等著《清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元朝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并根据材料分析如此创新的主要原因。
    3. (3) 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基层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
    4. (4)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管理发展趋势及其积极作用。
  • 17.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 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材料二:

    材料三:1949 年至 1978 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调动了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本前提。

    1. (1) 举例说明 1840—1912 年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危亡、振兴中华而探索的重大历史事件。
    2. (2) 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和经济基础的内容。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757 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三: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302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696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四: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1978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的学者以 1992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 2001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 1913~1918 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两种历史分期的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