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

更新时间:2021-02-20 浏览次数:16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19年6月某报纸发文说:“六百万人躺在坟墓中,三个老人坐在巴黎瓜分地球。”对这次“瓜分地球”的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 .   这次大会实际上由英、法、俄操纵 B . 大会最终的结果是严重削弱了德国 C . 大会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 大会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 2. 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 . 云南 B . 南京 C . 东京 D . 武昌
  • 3.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化。下列语汇中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的是(    )
    A .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B .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C .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参议院 D . 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4. 《大国崛起》解说词:“1917年11月7日,震动世界的十月革命爆发。以此为起点,这个占世界陆地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开始了一次对20世纪的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伟大实践。”这里的“伟大实践”是指( )
    A . 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 B . 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 . 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 5. 根据图框中条约的内容,指出该条约中所说的“其他两缔约国”是指(     )

    A . 德国、奥匈帝国     B . 德国、俄国     C . 英国、奥匈帝国    D . 英国、俄国
  • 6.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甲午战争后,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启了(     )
    A . 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 . 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 . 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 . 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 7. 下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

    A . 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                B .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C .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 .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
  • 8. 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运动中心从北京转移到上海          ②提出“还我青岛”等口号

    ③斗争主力逐渐由工人转为学生        ④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签《凡尔赛条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9.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终于迎来“曙光”是指(     )
    A .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B . 中国共产党成立 C .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D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 10.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②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③转折点:凡尔登战役       ④结果:协约国失败而告终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九秩惊回首,镰斧开天,革命弄潮,南溯燃起燎原火”“红船一叶破迷蒙,辟地开天气若虹”,这些诗句赞扬的事件发生地点在(    )
    A . 武昌 B . 上海 C . 北京 D . 嘉兴
  • 12. 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爱国的青年学生分别掀起了一场空前的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这两次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②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③无产阶级都是两次运动的主力军

    ④两次运动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3. 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中共诞生

    A . B .     C . D .
  •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主要体现在(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③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④指出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5. 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绘制的知识简图,据此推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 . 争取民族独立 B . 追求民主自由 C . 近代化的探索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 16.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②③
二、非选择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同盟会主张者,有三民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1912年8月25日《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确立的共和民主制未能延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笔谈》

    1. (1) 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搜集到的。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序号为
    2. (2) 材料二孙中山的论述哪句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请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从当时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哪些教训?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认为“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吧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材料二:见下图: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为宣传“德、赛两先生”由此掀起了一次什么运动?
    2. (2) 材料二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3. (3) 材料一中的“他”为材料二历史事件的发生做出了哪些贡献?
  • 19. 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一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鸣呼鲁民,鸣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


    图一                                       图二

    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 (1) 图一是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这一事件与图二历史事件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2. (2)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图二中哪一句口号最能全面体现其性质?
    3. (3)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角度分析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