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线上...

更新时间:2021-02-21 浏览次数:11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面是某位同学在阅读小说后写的读后感中的一段话,据此推断这篇小说是(   )

    不由地为主人公的命运感叹。主人公一开始是那样老实善良,正直勤劳,但是在生活一连串的打击下,他变了,变得不求上进,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开始报复身边的所有人。从前讲义气的他,如今却开始欺骗朋友、利用他们,他变得奸诈,甚至能够说是无耻。为了拿到钱,他什么都做得出。

    A . 《海底两万里》 B . 《骆驼祥子》 C . 《西游记》 D . 《三国演义》
  •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我以为如果邓稼先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如果奥本•海默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B .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C . 我以为如果邓稼先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D .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如果奥本•海默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 3. 下面空格处应选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    )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   )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    ),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不顾一切地走去。

    A . 明朗  攒  便捷      仿佛 B . 润朗   拿   轻捷   类似 C . 明朗  拿  轻捷      仿佛 D . 润朗   攒   便捷   类似
二、字词书写
  • 4. 读下面一段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chù()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象春蚕在咀)桑叶,象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象山泉在呜咽,象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三、句子默写
  • 5. 《木兰诗》默写。

    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著我旧时裳。(),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不知木兰是女郎。

四、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1. (1) 选段有多处环境描写,说说这对刻画红军战士有什么作用?
    2. (2) 选文按时间顺序记叙,请用四个动词概括“我们”爬山的过程,填写在括号内。

      天黑以后(),路上(),半夜里(),黎明时(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第①、②自然段在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2. (2) 第⑦、⑧自然段概括叙述了闻一多起草政治传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 (3) 下面一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 (4) 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统一的美德。 B .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C .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这个方面”指“作为学者的方面”。 D . 选段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 “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1) 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说老王是一个不幸者?
    2. (2)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具体分析。
    3. (3) 用简要的话,概括选文中关于老王的两件事。
    4. (4) 对老王的死运用的是什么描写?从说话人的语气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诗歌鉴赏
  • 9.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 (1) 《木兰诗》是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 (2) 根据节选部分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六、课内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1) 卖油翁酌油沥之,说明了这个道理。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射于家      园子 B . 但微之       下巴 C . 康肃忿然       平静 D . 尔安敢吾射     轻松
    3. (3)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睨 之 久 而 不 去

    4. (4)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我酌油知之

    5. (5) 简要分析一下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七、课外阅读
  •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 (1) 匡衡“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 “”(引用原文将此句话补充完整)。
    2. (2) 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勤学的成语是(
八、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