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1 浏览次数:15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差(qīn)    决别    咄咄逼人(duō)     刨根问底 B . 蔽(yīn)    霎时    水波粼粼(lín)     大相径庭 C . 开(zhàn)   绫乱    花团绵(zù)      怪诞不经 D . 怪(dēn)    狭隘    轻怕重(niān)    浑为一谈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 . 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各得其所 , 各展其长。 B . 由于我们的观点大相径庭 , 讨论陷入僵局。 C . 经过一番调查后,刘警官妄下断语 , 锁定了嫌疑的对象。 D . 当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申办权的消息传到祖国各地时,人们都是喜出望外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据报道,全日本百岁以上老人数量目前达6.6万人,这是医疗水平提高的。 B .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与繁华。 C . 由于该县深居内陆,使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倒数第二名。 D . 枣庄市教育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些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

    ②明天遇到另外一部有趣的书,仍然全精力去读,虽然两部书毫不相关。

    ③它的坏处在使读者产生畸形发展,有的知识过于重视,有的可能很蒙昧。

    ④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想与胸襟。

    ⑤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别的事支开,全精力去读它。

    ⑥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蜂蜜采蜜。

    A . ①②③④⑤⑥ B . ①⑤②⑥④③ C . ④③①⑤⑥② D . ⑤⑥②④③①
  •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的书信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书信。 B .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鄙人”“寒舍”“惠顾”属于谦辞,“赐教”“久仰”“见教”属于敬辞。 C . 《猫》——郑振铎——《郑振铎选集》——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家庭的故事》 D . 《动物笑谈》——康德拉·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狗的世家》
二、句子默写
  • 6. 古诗文默写
    1. (1)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
    3. (3) 淫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诫子书》)
    4. (4)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5) 僵卧孤村不自哀,。(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 (6) 终古高原簇此城,。(谭嗣同《潼关》)
    7. (7)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8. (8) 《诫子书》中记述“宁静”“淡泊”对坚定志向,实现远大目标的重要性的句子为:
三、名著阅读
  • 7. 下面的文字选自《西游记》,读后回答问题。

    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

    1. (1) 语段中所描写的“那怪”是指,该处所提的河名为
    2. (2) 语段对于“那怪”的描写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 . 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 . 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 . 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翾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 (2) 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情感。
五、课内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恐前后受其

      ②一狼其中

      ③其一坐于前

      ④狼亦

    2. (2) 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 暇甚      与日去 B . 投之    将何及 C . 担持刀    年与时 D . 两狼并驱如故    夫君子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4)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5) 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郑振铎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

    1. (1) 文中第三只猫“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三个句子,并分别指出其作用。
    3. (3) 联系上下文,赏析“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一句。
    4. (4) 你认为文中的“三妹”是否是一个真正爱猫的人?请说明理由。
  • 11. (2019九上·杭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

        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原文有删改)

    1. (1) 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 (2) 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 (3) 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中,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阴云密布的岁月,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勇敢面对,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成熟、坚强、乐观、自信……

    请以“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