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6 浏览次数:2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综合性学习
  • 1. 学校组织初二的同学们参观了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展。观展之后,他们打算制作一本电子纪念册。你作为编辑,需要帮助他们完成定稿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 (1) “卷首语”的用词同学们不太确定,请你来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

      如果要选出一位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人物,很多人会说苏轼。提到苏轼,你会想到什么?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    , 还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    , 亦或是“不践古人,自出心意”的    ?让我们走进六百年历史的紫禁城,来一场与苏轼的精彩相遇吧!

      A . 洒脱人生  豪迈诗词  书法佳作 B . 豪迈诗词  书法佳作  洒脱人生 C . 洒脱人生  书法佳作  豪迈诗词 D . 豪迈诗词  洒脱人生  书法佳作
    2. (2) “苏轼简介”的表格有3处空项,请你补充完整。

      朝代

      北宋

      子瞻

      代表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名句

      ②(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主要成就

      “③”之一

    3. (3) 给第①段画线句添加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B . 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C . 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D . 故宫举办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4. (4) 第②段画线句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修改:

    5. (5) 第②③三段中用拼音标注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倍受  涵盖 B . 备受  涵盖 C . 倍受  含盖 D . 备受  含盖
    6. (6) 第③段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tiè)  造(yì) B . (tiē)  造(yì) C . (tiè)  造(zhǐ) D . (tiē)  造(zhǐ)
    7. (7) “书法欣赏”栏目征集了同学们对苏轼书法代表作《寒食帖》的感受,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说明)《寒食帖》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时,感叹自己人生际遇的两首诗。

      A . 这幅楷书字帖横平竖直,端庄秀丽,神充气足,笔法和线条都随着苏轼苍凉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B . 这幅行书字帖起伏跌宕,飞扬飘洒,表达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时灰暗烦闷、惆怅孤独的心境。 C . 这幅楷书字帖字形扁方,一波三折,笔画丰富和精妙,体现了苏轼学古创新、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 D . 这幅行书字帖均匀齐整,圆转流畅,随着奔腾充沛的情感,作品给人一气呵成、痛快淋漓的感觉。
    8. (8) 纪念册选用同学们的观展感受作结束语,对其中的对联补充恰当的一项是(   )

      看完这个书画特展,苏轼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具体了,总觉得看到一个憨厚的四川胖子在冲着我笑。他虽然被贬黄州五年,但相比于后来广东惠州的野菜麦饭、海南儋耳的蛮地之花,仍觉山水清幽。正如清代张之洞在对联中所写“五年间谪官栖迟,①     , ②     ;三苏中天才独绝,③     , ④     ”。这种心态让我感到,即便今年的疫情让我们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要慢慢学着豁达,每天都要笑对生活,有所收获。

      A . ①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②哪得此清幽山水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B . ①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②哪得此清幽山水③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C . ①还是公游戏文章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③哪得此清幽山水④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 D . ①哪得此清幽山水②较量惠州麦饭儋耳蛮花③若论东坡八诗赤壁两赋④还是公游戏文章
二、情景默写
  • 2. 总有一些地方与经典诗文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相互辉映。这些地点为这些诗文提供了灵感与背景,这些诗文为这些地点增添光彩并在文字里永生。不同作家在同一地方写出过各有千秋的文字,例如:灵秀的西湖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有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①”;高峻的赤壁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有杜牧的“②,自将磨洗认前朝”;醉人的扬州有苏轼的“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也有③的“④”。
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1) 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诗人写到了①之景,抒发了②之情。
    2. (2) 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同意苏轼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课内阅读
  • 4.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步于中庭/未复有能其奇者 B . 起行/杂相许 C . 念无与乐者/天子 D . 承天寺寻张怀民/寡助之
    2. (2) 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的一种景象是(   )
      A . 皎洁的月光照在门窗上 B . 像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的月光 C . 水中纵横交错的水藻和荇菜
    3. (3)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的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月下徘徊,《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的月下漫步,从中能够看到苏轼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分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②漏断:指深夜。③幽人:幽居之人。④省xĭng:知晓。⑤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此次特展的第一单元选取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他的交友圈以及所处的时代氛围,呈现以苏轼为核心的北宋文人群像。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他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门生与友人如黄庭坚、秦观、米芾等人,也都是宋代文坛璀璨的明星。

    图片_x0020_68377317

    (材料二)

    作为一代文豪,苏轼开豪放词派先河,其文章诗词俱佳,不仅因文辞精妙而为人传颂,许多作品还因为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而成为了后世书画家喜爱的创作素材。热爱书画艺术的苏轼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题画和论画诗文,还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后世的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此后的中国绘画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览的第二单元通过选取苏轼本人的诗歌墨迹,及后人根据其诗文创作的书画作品,展现其文学造诣和影响,为大家展现作为文学家的苏轼形象。

    苏轼在中年被贬谪黄州后,曾两次到游黄州附近的赤壁游玩,并创作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均成千古绝唱。苏轼游赤壁的故事也成为后世书画和工艺品中常用的题材。

    (材料三)

    苏轼的书法博采众家,在受到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的影响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引领的宋代“尚意”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览的第三单元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轼书法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其中,《春中帖》是苏轼写给范德孺的信札。范德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第四子。此帖笔法自然流畅,寓巧于拙,仪态淳古,有浑厚凝重之韵致。虽有缺字、残损,仍不失为苏轼中年时期的上乘作品。

    (材料四)

    展览的第四单元选取以苏轼逸事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自抒情怀的小品文,展现他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他虽然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能够洒脱地面对各种困境,并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崇敬与仰慕。其中明代仇英的《竹院品古》描绘了苏轼等文士赏古物的场景,图中文人举止高雅潇洒, 被后世视为文人典范。

    1. (1) 如果用苏轼的诗句给这次特展的四个单元分别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胜事传说夸友朋   苏子作诗如见画   我书意造本无法   人间有味是清欢 B . 胜事传说夸友朋   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子作诗如见画   人间有味是清欢 C .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子作诗如见画   我书意造本无法   胜事传说夸友朋 D . 人间有味是清欢   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子作诗如见画   胜事传说夸友朋
    2. (2) 下面是本次展览中欧阳修的《灼艾帖》和蒋之奇的《北客帖》,结合(材料一)和链接的(知识卡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图片_x0020_872199527

      图片_x0020_1889570960

      A . 《灼艾帖》是苏轼的学生欧阳修写给长辈的。 B . 《灼艾帖》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写给朋友的。 C . 《北客帖》是苏轼的长辈蒋之奇写给晚辈的。 D . 《北客帖》是苏轼的晚辈蒋之奇写给友人的。
    3. (3)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风流”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另一种是“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本次展览主题中“风流”一词是哪一种含义?请结合四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6. 阅读《少年苏东坡》,完成小题。

    少年苏东坡

    林语堂

    ①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母亲那时正教孩子《后汉书》。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结果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

    ②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而苏洵的妻子正教儿子读的就是《范滂传》。范滂为人正直、清高,有气节,抑制豪强,并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汉灵帝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范滂为了避免连累他人,且不让老母亲流离失所,自往投案,死于狱中,年仅三十三岁。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③东坡六岁入学,在读书之外,富有多方面的兴趣。下学之后,他就回家往鸟巢里窥探。他母亲已经严格告诫东坡与家中的使女,不得捕捉鸟雀。因此之故,数年之后,鸟雀知道在庭园里不会受害,有的就在庭园的树枝上做巢,低得孩子们都可以望得见。有一只羽毛极其美丽鲜艳的小鸟,一连数日到他家的庭园去,苏东坡对这只小鸟记得特别清楚。

    ④有时,有官员经过眉山镇,到苏家拜访,因为东坡的叔叔已经做了官。家里于是忙乱一阵,使女就光着脚各处跑,到菜园去摘菜、宰鸡,好治筵席待客。这种情形在孩子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⑤东坡和堂兄妹等常在母亲身边玩耍。他和弟弟辙也常到村中去赶集,或是在菜园中掘土。一天,孩子们掘出来一块美丽的石板,既晶莹光泽,又有精美的绿色条纹。在他们的敲击之下,发出清脆金属之声。他们想用来当砚台,非常合用。

    ⑥据文字记载,苏东坡十岁时,他的老师正在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了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从这件事里,我们能看到他将来崭露头角的端倪。

    ⑦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班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连文字措辞也不可忽略,因为作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癖好相投者的共用语言。(甲)读者对作者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此种暗示比明白直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

    ⑧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 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理解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⑨当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的失败,其弱点十之八九在作诗上。诗的考试,须要有相当的艺术的雅趣,措辞相当地精巧工稳,而苏洵则主要重视思想观念。当时读书人除去教书之外,仕途是唯一的荣耀成功之路,父亲名落孙山,必然是懊恼颓丧的。

    ⑩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抑扬顿挫清脆悦耳的声音,老辈认为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这样,父亲可以校正儿子读音的错误,因初学者读经典,自然有好多困难。就好像欧阳修和后来苏东坡都那样倚床听儿子读书,现在苏洵也同样倚床听他两个儿子的悦耳读书声。(乙)他的两眼注视着天花板,其心情大概正如一个猎人射了最后一箭而未能将鹿射中,仿佛搭上新箭,令儿子再射一样。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使父亲相信他们猎取功名必然成功,父亲因而恢复了希望,受伤的荣誉心便不药而愈。这时兄弟二人,恐怕已经胜过乃父而“雏凤清于老凤声”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识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却对儿子高中坚信不疑。因为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深研史书中的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

    ⑪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淳朴风格,力戒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就是堆砌艰深难解的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雅。在此等文章里,很难找到一两行质朴自然的句子。(丙)苏东坡称这种炫耀浮华的文章里构句用字各自为政,置全篇效果于不顾,如戏台上,项臂挂满华丽珠宝的老妪一样。后来年轻的学子进京赶考之时,礼部主试欧阳修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的运动,对于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辞藻的学子,不予录取。

    ⑫在苏家,和东坡一齐长大一齐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辙,字子由。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写诗互相寄赠,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似,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子由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才气焕发、名气非凡,因而在 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与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1. (1) 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思想的成熟,往往由其青少年时期打底。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苏轼的少年经历为他的人格、思想打下怎样的“底子”。
    2. (2) 请从(甲)(乙)(丙)三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3. (3) 结合本文内容,联系自己学过的诗文,谈谈对第⑪段所提到的“文章的淳朴风格”的理解。
    4. (4) 读了本文之后,你从少年苏东坡身上能学到怎样的读书学习方法?
六、名著阅读
  • 7. 虽然苏轼的人生起起落落,但是他的诗词却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正能量,这种精神在中华文明中代代相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我们也能常常感受到同样的精神。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体会。(100字以内)
七、作文
  • 8. 题目:我的青春我做主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9. 有人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一起。当代诗人余光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这个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可是苏东坡他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余光中选择了苏轼,也有人会选择李白、杜甫,还有人会选择李清照、徐霞客……

    假如你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和哪位古人一起旅行呢?在旅行中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