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7-11-16 浏览次数:639 类型:开学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反映出商朝(    )
    A .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 .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 . 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D . 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 2. (2017高二下·河南期中) 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殷之宗庙,以子能继父者为大宗,身死而子不能继位者,虽长于昆弟,亦降为小宗。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材料强调的是( )

    A . 宗法制起源于嫡庶之制 B . 宗法制与周公制礼无关 C . 宗法制商代已经存在 D . 宗法制起源于宗庙祭祀制度
  • 3. “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
    A . 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 . 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 . 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 . 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 4. 《礼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
    A . 军功 B . 门第 C . 品德 D . 才学
  • 5.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
    A . 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 . 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 C . 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 . 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
  • 6.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十三名刺史。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材料表明刺史制度(    )
    A .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调整了地方行政区划 C . 以巡视的方法监察地方 D . 防止了官员腐败
  • 7. 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    )
    A . 汉朝 B . 魏晋南北朝 C . 隋朝 D . 唐朝
  • 8.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创立于(    )
    A . 汉朝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9.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政治时说:“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前后仅十五年。然开后世一统之局,定郡县之制。其设官定律,均为汉所因袭。其在政治上之设施,关系可谓极大。”以下朝代与秦朝最为相似的是(    )
    A . 西周 B . 唐朝 C . 隋朝 D . 元朝
  • 10.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 .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 .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 .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
  • 11.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    )
    A . 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 . “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 . 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 . 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 12.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 13. 古代中国社会有“出妇”之道,妇女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随夫,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这种现象根源于(    )
    A . 宗法制的父系血缘继承原则 B . 宗法制的宗族森严原则 C . 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原则 D . 早期政治制度的“家国同构”原则
  • 14.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式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 .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 15.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ɡuǐ)。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 .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 .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 .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 16. 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秦王朝这一做法( )
    A . 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 B . 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 C . 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D . 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
  • 17.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废除分封制 B . 增强地方权力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打破世袭特权
  • 18. (2017高二上·钦州港开学考) 汉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汉武帝“徙郡国豪富至茂陵,赐迁徙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当时山东临淄有的强宗大族,还被迫离开故地迁居到几千里地以外的江南会稽。这一举措(    )
    A . 汲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 B . 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军事实力 C .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
  • 19. (2017·山东模拟) 《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 . 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 . 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 . 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 . 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 20.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 21. 《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从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A . 汉武帝废除了分封制度 B . 分封制强化了西汉的统治 C .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 . 梁王和城阳王为西汉最后的封王
  • 22. (2015高一上·宁远期中) 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 . 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 . 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 . 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 . 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 23. (2015高一上·武汉期中)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 地方无选举权 B .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 察举制的弊端 D .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 24.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
    A . 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 . 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 . 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 . 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 25. (2016高三下·六安模拟)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 . 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 . 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 . 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 . 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二、<b >非选择题</b>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96年出版的《中国环行记》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评价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评价中国的科举制:“……(柏拉图若与科举同时代,科举制)这个方法柏拉图将会很感兴趣。”

    ——刘海峰《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

    材料二: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泰西(西方)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材料三: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选官制度之所以盛行一千多年,原因就在于它留下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的精神……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形态变迁了,合乎人类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潮流即考试、竞争制度却长期被推行。……科举制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近代西方文官政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科举制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张佳杰、丁凌华《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论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令人钦佩的“突出特征”是什么?威尔·杜兰特认为柏拉图对科举制“将会很感兴趣”的依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式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3. (3) 科举制度留下的合理的内核是什么?你如何认识它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与影响?
  •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乘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他们各是怎样做的?
    2. (2) 依据材料一,二,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