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南开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1-02-23 浏览次数:15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ǒu)   洞(suì)   战战兢(jīng) B . (yì)   褛(1ǎn)   如坐针(zhān) C . (hài)   刀(pō)   喏连声(ruò) D . 铢(zī)   桑(zǐ)   食壶浆(dān)
  •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只要有一只风筝,就能满足一个孩子所有的快乐。高天上的风筝;舞步________,伴着风儿轻点足尖。地上的人,看悠悠流云游走,看________的风筝渐渐高去。看得久了,有一种感觉________:是风筝在飞,也是自己在飞。

    A . 翩翩    摇曳    油然而生 B . 翩翩    摇摆    不期而至 C . 姗姗    摇曳    不期而至 D . 姗姗    摇摆    油然而生
  •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大连达沃斯年会的“大连之夜”文化晚宴,将于7月1日晚在大连东港商务区音乐喷泉广场举办。

    ②晚宴在以往基础上,将增添了许多新元素。

    ③声光电、海陆空多维营造的氛围,会让晚宴浪漫色彩十足;京剧、民族舞蹈等极具中国特色的文艺节目,会让晚宴传统文化气息十足。

    ④在晚宴上,嘉宾还可以佩戴高级VR头显一体机眼镜观看宣传片《全景看大连》。

    A . 第①句 B . 第②句 C . 第③句 D . 第④句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与爱国精神□诗歌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历史的回溯,叙述诗人的家世□出身以及辅佐楚王的经历□后半部分书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历程,通过神游天地寻求真理而不得的陈述,表达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 5. 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 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B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对明月的赞美之情,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变化。 C . 下片开头写月光的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编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 D . 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不是一成不变的。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会发生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研究表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北极海冰减少还导致了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这种盐度的显着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下面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 . 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超过海豹。因此,海冰减少提高了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 C . 北极海冰减少还导致了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这种盐度的显着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D .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冷的结果。
    2. (2) 本文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目?结合全文内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一定会出现的结果;题目中的引号具有强调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一定是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的作用;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 B . 作者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目,说明了北极海冰是一成不变的这个特点;也有介绍北极海冰减少不会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各种生物这一情况的作用;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 .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题目中的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D . 作者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极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是实际情况;强调了北极海冰在一年中不会发生动态变化的特点;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
    3.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B . 第③段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的现象,说明了北极海冰减少不会影响全球气候的特点;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 C . 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 . 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21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
  • 7. 阅读《人间烟火气》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响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故乡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的只是片瓦只檐,只有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才会发现村庄的内涵特别丰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沿着进村的小路,一直走到村子最里面。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乡亲们都是非常淳朴的人,邻里之间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叔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乡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展,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荣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恍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鸡一边叫着一边扑扇翅膀,鸭一边前行一边摇摆身子,狗在乡村小路上欢快地跑着 , 还有牛啃食青草的情景,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这些自由自在的状态,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回想起这些画面,我的内心就立刻会涌起一种深情——对故乡的怀念。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炊烟。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小村落里的炊烟,升腾着一种恬静,一种温暖,体现着乡村的朴实和单纯。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妻子,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展,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妻子、母亲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那就是家的味道。

    ⑥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给人以家的归属感,炊烟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2. (2) 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鸡一边叫着一边扑扇翅膀,鸭一边前行一边摇摆身子,狗在乡村小路上欢快地跑着 , 还有牛啃食青草的情景,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

    3. (3)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4.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 B . 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C . 第④段中“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繁华夜景的喜爱之情。 D . 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 E . 本文作者拾取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详细描述了自己和小伙伴在故乡小路上欢快说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恋之情,赞美了小伙伴之间友情的真诚。
三、课内阅读
  • 8.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醉翁之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 . 若夫日出而林开    霏:弥漫的云气 C . 泉香而酒          洌:寒冷 D . 杂然而前者        陈:陈列,摆开
    2. (2) 下面句子中的“也”字,表达陈述语气的一项是(   )
      A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C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B . 第②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作者抓住了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都是一笔带过,生动传神。 C . 最后一段写日暮外出。这一段在叙事中,融入了更多议论和抒情,托出全文的主旨。“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D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四、句子默写
  • 9. 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 (1) 夜来城外一尺雪,。(白居易《卖炭翁》)
    2. (2)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3) 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4)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瑾《满江红》)
    5. (5) ,贾生才调更无伦。(李商隐《贾生》)
    6. (6)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7. (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联是用典,表达了感时叹逝之情、世异人非之慨。
五、课外阅读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公权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 , 将奈社稷何?”公叔控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竞。”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葬公叔痤。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有删改)

    (注释)①公叔痤:魏相。②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公叔痤

      王以国事听之也

    2.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3. (3)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六、综合性学习
  • 11. 某班将开展以“地摊经济与老字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五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在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危机背景下,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材料二)

    全国两会闭幕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回答有关就业的问题时,强调“打破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的政策,让更多的就业岗位成长起来”,并特意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材料三)

    据报道,成都、许昌、杭州等地已经开始为马路经济、地摊经济松绑。成都设置了临时占道摊点,允许流动商贩经营。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杭州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多地试水,得到了各方点赞。地摊经济纾民生之困。近日,为积极响应这个全民点赞的国家政策,南充的小伙伴也纷纷行动起来。据网友讲述,在安汉广场、王府井广场、1227广场、白土坝、西华师大周边、白马湖水街等区域,都有很多人摆地摊。

    (材料四)

    在肯定地摊经济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地摊经营的问题和弊端,如城市交通、卫生环境、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经营资质以及人们的刻板印象和排斥心理等。各地应在规范管理、科学引导上多“花心思”“想办法”,使其尽快适应和满足现今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加速成长为新地摊经济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材料五)

    老字号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在传承中形成了独特产品、技艺和服务并拥有良好信誉的品牌。迄今为止,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其中,有的老字号经营困难,甚至濒临倒闭。濒临倒闭甚至已经倒闭的老字号,有的是因为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被淘汰,如随着打火机的普及,亚洲最大的老字号火柴厂——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字号是地方的一张名片,对这类即将消失的老字号,政府进行了摸底普查,建立老字号档案,不任其消亡。资金短缺是老字号发展的瓶颈。为此,各地纷纷制定相应政策,为老字号融资出谋划策。后继无人是老字号传承面临的又一问题。老字号独特的技艺复杂难学,周期长,收入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愿意学。各省市举办了非遗传人和从业者的培训,以解决老字号技艺传承的困境及人才匮乏的问题。除此以外,老字号要延续和发展,还需要在产品创新和营销理念创新上动脑筋。

    1. (1) 请概括材料一~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2. (2) 请根据材料五,概括政府部门为老字号做了什么。
七、填空题
  • 12. 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一)

    “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1. (1) 上面一段话选自《骆驼祥子》,选文中的“先生”指A,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B(事件)。
    2. (2) 上面一段话选自《C》,这段话中“派点别的用场”具体指D
八、名著阅读
  • 13. 阅读《水浒传》,我们有所了解:“渭州”“五台山”“二龙山”“六和寺”对鲁达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请结合这四个地点,写出相关事件。
九、作文
  • 14. 作文

    生活中,总有过往的瞬间,让你铭记不忘;总有鲜活的记忆,让你品味珍藏;总有某个不经意的期许,让你魂牵梦绕;总有一些未曾涉足的美景,让你心驰神往……那逝去的时光,见证了你的成长,那即将到来的日子,又让你憧憬新的梦想。

    请你以“那………让我…….”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