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01-26 浏览次数:2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能否搞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B . 通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C . 人们不得不承认,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D . 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纪元,填补了中国“硬科幻”电影类型。
  • 2.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B . 《三峡》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C . 《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以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抗日军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D . 《藤野先生》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深情怀念。
二、字词书写
三、句子默写
  • 4.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2. (2)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3) 风声一何盛,!(刘桢《赠从弟(其二)》)
    4.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5. (5) 《龟虽寿》中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的诗句:
四、名著阅读
  • 5. 名著阅读。

    据李长林说,直到一九二七年南昌的“八一起义”时,A……………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以前,他还效忠于汪精卫的武汉(国民党)政府。唐生智、何键等镇压打倒地主的运动,开始“农民大屠杀”,国民党的军阀们不仅杀戮中国共产党人,并且杀戮无数的农会领袖、工人和学生,A………….才毅然转变为中国共产党。他出身于农家,完全对穷人表示同情,大屠杀激起他的愤怒。

    ……

    A………….在哥老会中的声望,是全国皆知的。据红军说,他可以赤手空拳到随便哪一个乡村去,通知哥老会,组成一支军队。他精通门槛中的礼节和术语,他擅长口才,据李长林说,“他讲话时能够把’死人变成活人’”。

    以上文段中的A是谁?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和自己的认识积累给他写个人物简介。(100字左右)

五、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各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痴儿:作者自指。②朱弦:这里指琴。③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④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指正眼看人,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白眼指露出白眼,表示轻蔑。

    1. (1) 颈联中运用了伯牙、子期知音的典故和阮籍青白眼典故,请分析运用典故的作用。
    2. (2)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对比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以下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县 ,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王子猷(yóu):王羲之第五子。②皎然:明亮洁白的样子。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西晋人,博学多能,擅长音乐、书画和佛像雕刻,性高洁,终生隐居不仕。⑤剡(shàn)县:今绍兴嵊州市。⑥就:到。这里指拜访。

    1. (1)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①遂至承天寺。

      ②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起彷徨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七、现代文阅读
  • 8.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蒙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 (1) 将下面这句话放至原文处,其位置序号应该是(   )

      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 (2) 第④段用大量笔墨描写“我”踢罐电报时的表现,有何作用?
    3. (3) 阅读第⑤段画线句“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
    4. (4) 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 9.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以下各题。

    曲曲弯弯长又长

    姜琍敏

    ①这“曲曲弯弯”的,是一条曾经风光、现在却像个落寞老者,被时光弃于荒草荆臻中的青石山道。

    ②人们现在称它为“九华古道”。但自明清以降的数百年间,它可是一条必不可少的交通官道,巨蟒般蜿蜒起伏于群山、绿林之间,全长数百里之多。其路面全都由石板或石块铺就,宽约1到2米。每隔一段距离,还建有凉亭,供来往行人歇脚、避雨。明清时期,当地及泾县周边人到青阳县九华山一带经商拜佛、走亲访友,靠的主要是这条路。据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古道仍是泾县乡民到县城的要道。后来嘛,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古道便逃不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了。但恰恰是它大起大落的兴衰史,触动我心中的软处。而生活,也在此又一次显出她的丰富博大与不可测的特性。此行我原是到泾县小岭村古檀山庄来休闲的。这地方山峦叠嶂,溪水淙淙,满耳都是水之潺潺与鸟之啾啾。小岭还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从古到今,村人几乎家家造纸。我随口问了声,这处处是山的,那么多宣纸,从前是怎么运输的呢?于是便听到了九华古道之说。

    ③进山探路之日,隔夜暴雨,日来雨消风歇,空气湿润清凉。处处来水的山涧便分外欢势,哗啦哗啦地追了我们一路。皖南的山包座座青幽,古道则依坡傍岭,出没于林间。毕竟已乏人问津,路上石块布满苔癣,光滑圆润。感觉它就像条长长磁带,记录着沧桑岁月和先人的故事、情怀。尤觉惹眼的是,道上道下,山间岭中,触目尽是勉力向上的林木,浓密的枝叶遮蔽头顶的天空。攀至岭上,眼前又豁然开朗。满目青山,满耳鸟唱。那茂密的青翠呵,是想将这漫长而苍老的古道掩映,不让它再被现世的喧嚣打扰吧?或曰:这里像佛界一样纯净呢。没有金钱计较,没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没有名大名小的在乎,有的只是对大自然固有的一切的感恩……说得是好,但未免过于浪漫。普天之下,古今中外,何曾有过一块纯粹的净土?便是这漫漫古道,便有几多坎坷、几多崎岖!我赤手空拳走着尚气喘咻咻,当年的开山筑路者,要付出多少苦力与汗血?而那些贩夫走卒或村人香客,又有几个能心纯虑净,而非“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当然,辛苦营利,并不为过。且主观是为自己,客观便为了他人。此乃人生本质,社会特性;若再遵纪守法,便为上人……

    ④作为宣纸故里,小岭山间,最多见的是丛丛青檀。此树是宣纸的主要原料,绿叶纷披,高大细长。小岭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喀斯特山地也适合青檀生长。故其宣纸制作技艺,已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值得叹赏的是青檀树。它一俟成熟便会被伐枝剥皮、打碎制浆;可它却无怨无艾,三年后又是新枝满树,再次供人取用﹣﹣要我看,这盘旋蜿蜒努力延展的,岂止是一条曾经的古道,及满山遍谷忍辱负重的青檀,它更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育史;虽苔痕斑斑,起伏跌宕,却不事张扬,曲曲弯弯长又长……

    (选自《扬子晚报•繁星》)

    1. (1) 青石山道“曾经风光”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后来嘛,随着水泥、沥青的省道、国道四通八达,古道便逃不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了。

    3. (3)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曲曲弯弯长又长……”的作用。
八、作文
  • 10. 请以“难忘那一本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戏剧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要规范、美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