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江阴市澄要片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02-25 浏览次数:14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种极特殊的治疗结合症的方法,玛丽多半没有对佛提埃大夫吹嘘过! B . 因为有他殚精竭虑地研究,我国在防疫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终于引起国际上广泛的注意。 C . 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将它卷落地,摔得粉身碎骨。 D . 这道题看似容易却暗藏玄机,同学们颔首低眉 , 冥思苦想。
  •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代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新乐府运动”。他的作品集《白氏长庆集》是用他的字长庆来命名的。 B . 苏轼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指王维,他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王维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C . 《史记》中记载,商末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D .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官贬黄州时所作。一个“闲”字意味深长,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 3.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 . 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 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二、句子默写
  • 4. 根据课文默写
    1. (1)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3. (3) 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4. (4)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5. (5) ,路远莫致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6. (6)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7. (7) 夕日欲颓,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 (8) ,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9. (9)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运用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真切表现群山与原野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诗句是“ 。”
三、字词书写
四、语言表达
  • 6. (2019七下·江门期中)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五、名著阅读
  • 7.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

    彭德怀看见我瞧着他,便开玩笑说:“那边这个人是著名的赤匪。你认出他来了吗?”新来的那个人马上面露笑容,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个大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

    “他就是你一直要想见的人,”彭德怀又补充说,“他要你去访问他的部队。他叫      。”

    (二)

    他烟酒不沾,身体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象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战士的队伍。

    1. (1) 两个语段中的“他”是(人名)。
    2. (2) 文中体现出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 (3) 他为何是斯诺“一直想见的人”?
六、诗歌鉴赏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注:①柳中庸: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是李端的朋友。

    1. (1) 第一、二句中,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2. (2) 第三、四诗句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七、课外阅读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弗用。

    乃东之赵……去游燕,岁馀而后得见。说燕文侯……于是苏秦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匍匐,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摘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未复有能其奇者

      非亭午夜分

      多亦奚以为

      ④乃之赵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3) 下列各项中的“以”和“而不能以取尊荣”的“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 以我酌油知之 C . 逐什二以为务 D . 以面掩地而谢曰
    4. (4) 根据选文,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苏秦起初游历几年,狼狈而回。他从家人的嘲讽中悟出道理,重新埋头苦读。 B . 苏秦游说周显王、秦孝公、秦惠王等未能成功。直到游历到了燕国,经历了一年多后燕文侯召见他,得以转机。 C . 苏秦并相六国后,经过洛阳时诸侯都派使者护送他,人多马众,气派堪比王室。 D . 苏秦拜相而归,见到昆弟妻嫂对他们先前看轻羞辱自己的做法悔恨不已,非常感慨,于是散千金赐宗族朋友。
八、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竹影

    苏诗布

    ①我老家的屋门口有一片竹林,显得小巧精致。

    ②阳光透过那片竹林时,日子丰富了许多。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家门口探进来的竹子的影子,就可以读懂时间,读懂日子走过的声音。这种声音母亲最懂,比闹钟更让她清醒。竹子的影子总能告诉母亲煮饭的时间,或是翻晒衣物的时辰。

    ③谷雨过后,林子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一簇簇的,直往上长。仅在一夜两夜间,就认不出昨夜的同伴了。于是采撷竹笋就成了母亲让我们回家乡的借口,似乎那竹笋每长一寸,我们回家的日子就近了许多。其实,在外生活的日子总不能让母亲算得那么准确,竹笋长得过高了,家门口那条小路依旧看不见我们兄弟的身影。母亲只好自己来采撷那些竹笋,升灶堂,烧沸水,剥笋皮,一场忙碌,大铁锅便渐渐地积满了竹笋。母亲坐在灶堂口,面对燃得火热的柴火,心想,孩子们快回家了。于是母亲笑了,一个人对着灶堂火一样地笑。每每这种笑总能如愿,等到我们到家时,母亲总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厉害,我就知道你们要回家了。在阳光里,母亲的竹笋慢慢地变成了笋干。阳光越过那片竹林时,母亲像翻晒衣物一样伺弄着那些笋片。最后,那些笋片几乎成了我们桌上的美味,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

    ④三年前,母亲生了场大病,手术过后又回到老家那片竹林。刚开始,母亲总是不习惯,老是把时间弄错,老是把那片竹子的影子看成了回家的孩子们。大概是母亲无法及时采撷那些新长出的小竹笋,那片竹林浓了许多,它的影子几乎就要吞没了老屋的院子。

    ⑤今年谷雨后,我早早地回老家了。母亲看见我回来,就说,昨天“灶堂火”笑得很旺。母亲明显瘦了,大概是她听不到我们喊叫她的声音,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母亲那一跳一跳的,让我的心终究有些宽慰,其实那简单的动作已经告诉我,母亲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好转。

    ⑥母亲依旧忘不了那片竹林。她似乎也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有进家门口她就带着我进那竹子林了。母亲边走边说,你回来得早了,竹笋还没有成片长出。

    ⑦浓浓的竹阴里只有依稀的几棵小竹笋,它们光着身子,如果不细心还看不见它们破土而出的身段儿。只在竹子林外边,有几棵长高了的竹笋,它们好像早熟的孩子,显得有些夸张。母亲说,那是引路笋,采不得的。母亲跟在我的身后,依旧是一坎一坎地越过那团竹阴。走出竹阴,阳光在一个瞬间亮丽了许多。母亲好像不忍心让我空手而回,又折回身子隐入竹林里,透过斑驳的光影,母亲还是那样一跳一跳地,越过竹林的沟坎。不一会儿,母亲从竹林里钻了出来,抱了长短不一的竹笋,母亲的脸上、头发、沾了许多的竹子叶片。我想帮母亲扫落那些碎屑,但面对母亲忙着整理那些竹笋,面对她额上渗出的汗水,我的手停住了。我只在心里祈祷,愿母亲每天都能越过那团竹阴,去领受竹林这一边阳光的收获。

    ⑧母亲捆好那些竹笋,似乎还不满意,又砍下了一根高高的竹子。母亲说,这竹子挺好的,你回去可以架在阳台上挂衣服。

    ⑨面对竹竿,我突然想到了几千年前那个远嫁的女子。《诗经》的《卫风·竹竿》里记录了那个远嫁的女子的思念情怀:“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远嫁的女儿,回忆起童年在淇水的钓鱼等快乐的情形,思念之情能不涌动吗?

    ⑩一根竹竿无法挑动一片竹林。就像我每一次回老家,一场重逢并不能带走亲情的全部。而在母亲的心里,孩子们每一次回家都像竹笋成长一样,爱慢慢地长成竹子,慢慢地长成竹阴。

    1. (1) 本文通过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们”的爱?
    2. (2) 结合语境,根据具体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阳光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总把竹林捆成一束,从早晨到黄昏,自由自在地变大变小,拉长挤短。(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母亲一看见我,就一跳一跳地从屋门口跑了出来,跨过走廊,越过庭院那片浓浓的竹林影子。(从描写角度赏析)

    3. (3) 第⑧段引用《诗经》《卫风·竹竿》中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
    4. (4) 根据文意,探究作者赋予“竹子”的内涵。
九、作文
  • 11. 作文。

    仰望星空,群星闪烁,我种下遨游太空的种子;俯瞰大地,沃土连绵,我种下踏实耕耘的种子;走进名著,聆听教诲,我种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请以“种下一颗…………..的种子”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你的经历,也可以发表你的见解,抒发你的感受。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

    2)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3)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4)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

    5)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