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17-10-26 浏览次数:94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ǔ)     透(shèn)      间(shùn)    峰(diān) B . 扶(chān)    琐(xiào)      扫(zhou)    倒(tā) C . 临(bīn)     池(zhǎo)      乱(wěn)     考(dìng) D . (chóu)    题(bá)        扒(jué)      隙(xià)
  • 2. 下列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 梵语    由忠    边陲    瞥见 B . 燥热    赋闲    嚼碎    推祟 C . 簇拥    遒劲    隧道    点缀 D . 摄取    丘壑    俯瞰    阴庇
  • 3.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那些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高崖生木,岩上落花,错落掩映,俯仰生姿 , 都可成为美景。 B . 平庸者有时看不见山,攀登者永远胸中有丘壑 C . 他由于长途跋涉地走了一千米路,早已疲惫不堪了。 D . 桃花开了,前来人工湖畔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前进中学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书法进校园”。 B . 通过“一师一优课”活动的开展,使我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C . 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规定夏季午休时间学生必须进教室午睡。 D .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 5. (2017·深圳模拟)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③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④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A . ①⑤②③④ B . ③①⑤②④ C . ④③②①⑤ D . ③②①⑤④
  • 6. 下列关于《昆虫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昆虫记》中“两种稀奇的蚱猛”是指恩布沙和白面孔螽斯。 B . 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C . 《昆虫记》中,法布尔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D . 蝉拥有电报线。
二、<b >默写</b>
  • 7. 古诗文默写。
    1. (1) 感时花溅泪,
    2. (2) 《答谢中书书》中表明作者自豪的句子是:
    3. (3) 欧阳修《采桑子》中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的句子是:
    4. (4) 晏殊《浣溪沙》一词中构成“新”与“旧”对比的句子是:
三、<b >综合性学习</b>
四、<b >诗歌鉴赏</b>
  • 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 (1) 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 (2) 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五、<b >文言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 (1) 解释加好像词的意思。

      ①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武卫营    

      全其城  

    2.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 (4) 【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六、<b >现代文阅读</b>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边疼着,一边美好

        ①遇到他们,是在去南方的火车上。彼时,他们剥好橘子正要往女儿口里送时,小女孩突然调皮一笑,像个小精灵般,腰肢一扭便滑开了。

        ②对面的我,被这温暖的一幕打动,眼见旅程无聊,便和他们搭讪了起来。听他们口音,应是北方人,我便问:“年关将近,你们怎么往南方去?在南方定居?”

        ③男人摇头。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上周好不容易买好车票,准备回北方老家过年,这刚到家第二天,便又急着返回南方。到南方后把事情处理好,然后再回家过年。

        ④什么事这么慌张?这年头买张火车票容易吗,短短两三日就要来回奔波?

        ⑤男人看我疑惑,刚要说话,却被他的妻子给打断了。女人指着孩子说,因为她骗了人家,他们才不得不来往匆匆。

        ⑥在他们的话匣子中,我才得知前后的原委:

        ⑦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九岁的女儿,就在他们工地旁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男人干的是模板活,很累很苦;女人的活儿比较简单,在工地上做做饭,烧烧汤,支持家用。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棚户区,来这里的都是农民工。大家的日子过得虽然都是清苦,但相处得也是极为融洽。

        ⑧本来,棚户区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地继续着。但在这一年的十二月里,一个民工兄弟的女儿却得了病,医院下的诊断触目惊心:癌。孩子在医院住了短暂的日子后,便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而回。当然,医生也曾暗示过,说这种病发现时已是晚期,不是花钱的事了。他们听出医生的弦外之音,才不得不抹着大把眼泪把孩子接回了“家”。

        ⑨据说,这种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谁也没敢去看她。只有男人在网上查阅过,这种病根本就没有传染性。但是,没人信他。

        ⑩他和妻子,几次去过那个女孩的家。尽管比较拮据,但每次去都买水果,送上几百元钱。他们能表心意的,也只能如此了。

        ⑪几个月后的一天,星期一。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女孩正躺在椅子上休养,对着门,对着阳光。他们的女儿上学时,正好经过女孩家门口,看到屋内的她。女儿隔院子喊,等放假了,我来看你。那个女孩反问,你来看我干吗?女儿揉揉鼻子,略微想了想,便答道,我来给你讲讲外面的世界:这几天,花开了,冰融了,水在欢快地唱歌。还有,童话书里的小熊掉进陷阱后,又被猎人救了起来。还有可恨的灰太狼,被喜羊羊捉弄得好惨呀……

        ⑫女儿一口气将她心中所认为的美好说了出来。躺椅上的女孩苍白的面容上飞来了一抹嫣红。女孩稍微挣扎了一下,眨巴着大眼睛,说,你真的会来吗?女儿重重点了点头,做出了承诺:我说话算话的,否则让我鼻子长到天上。下周四上午我们放寒假,中午我就来看你。我讲一天,你听一天,好吗?里面的女孩点点头,脸上笑靥如花;外面的女儿也点点头,面颊上阳光朵朵。

        ⑬约定,本是不会落空的。只是女儿没想到,为了返途顺利,父母提前买好了火车票,且在第二天就出发了。她只好把心事压在心底,不敢跟父母言语。她也知道,现在的火车票是多么难买。

        ⑭回家后,她才把心事告知于父母。爸妈丝毫没耽误,决定次日就返程。

        ⑮我听完,鼻端酸酸,感动的同时却也问他们:“值得吗?”我知道,对于经济拮据的他们,不说来回上千公里的颠簸,光是车费怕是也不少。

        ⑯“值得!”男人郑重点点头,“女儿答应过她,我们不能磨灭了那个女孩心中期待的那份美好。”

        ⑰这时,女人也指着女儿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她以后也能珍惜别人对她的美好,更不希望她从小就视承诺为儿戏。”

        ⑱在遇到他们之前,我很难想象,世间居然有美好得诸如他们这样的人,为了孩子对别人的承诺,不惜颠簸千里之遥来兑现诺言。现在我知道,说是为了生命即将陨落前的悲悯也好,还是为了捍卫并践行承诺也罢,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和彰显着生命的尊严。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④段的两个疑问句既写出了“我”心中的疑惑,也推动了本文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选文第⑩段写到男子和妻子虽然生活拮据,但每次都会去带水果和现金去看望患癌症的女孩,体现了他们心灵的美好和善良。 C . 选文第⑬段写到女儿“把心事压在心底”,可以看出他们女儿的懦弱和不守信用。 D . 选文的结尾写到“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和彰显着生命的尊严”,与文章的题目相照应,升华了本文的主旨。
    2. (2) 文章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请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
    3. (3) 品析第⑫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4) 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一边疼着,一边美好》的理解。
    5. (5) 文章是如何讲述农民工一家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给燕子留个门
    干亚群
        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
        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
        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
        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喃呢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喃呢,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
        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
        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
        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
        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
        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给燕子留个门》,略有删改)
    1. (1) 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
    2. (2) 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中“仪式”一词的妙处。
    3. (3) “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 (4) “村民习惯了关门”,你赞同村民的这种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七、<b >命题作文</b>
  •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一次班会课上,老师让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从教室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第一个是捧着书走过去的,第二个是唱着歌走过去的,第三个是笑着走过去的,然后越来越五花八门:跳着走的,侧着走的,斜着走的,摔跤了爬起来走的……最后,每位同学都愉快地从老师那里得到了奖赏。其实,走过去就是一种经历,人生正是由无数次经历组成的,每一次经历,都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以《经历是一种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