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169 类型:复习试卷
一、积累
  • 1. (2019七上·徐闻期末)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liáo  liàng地响着。
    2. (2) 我想那piāo  miǎo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3. (3)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子书,真是rén  shēng  dǐng  fì
    4. (4) 趁着这个机会,我páo  gēn  wèn  dǐ,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 2. (2019七上·河源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2)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 (3) 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诸葛亮《诫子书》)
    4. (4) 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刘禹锡《秋词》)
    5. (5)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 3. (2020七上·滨州月考)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鬼天气,淅淅沥沥的雨还停不停? B . 同学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正当青春年少,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吧! C . 各地应该重视人才,让人才迸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 , 尽展其长。 D . 春天来了,小芳和哥哥小明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跟着爸爸妈妈去郊游。
  • 4. 下面文学文化常识或文体知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农夫和蛇》《杞人忧天》《蚊子和狮子》等就是一则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 B .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鼠、丑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动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C . 《皇帝的新装》《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都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 D .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阅读
  • 5. (2020七上·揭西期中)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 (1) 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有什么用意?
    2. (2) 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从中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朝花夕拾》其他相关的情节具体分析。
    3. (3) 《朝花夕拾》这部名著“既有温情的回忆,又有犀利的批判”。请你结合本名著相关内容简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6. (2020七上·揭西期中) 阅读

    母亲的厨艺

                 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1. (1) 本文以“母亲的厨艺”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期

      母亲的厨艺

      “我”童年时期

      “我”去远方念书时

      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我们日渐长大

      不减当年

      如今

    2. (2) 第⑧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

      ②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4. (4)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7. (2020七上·义乌期末) 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 (1) 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 (2)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8. (2019七上·农安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1. (1)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朝代)文学家。
    2. (2)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

    3. (3) 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狼得骨/增笑耳 B . 恐前后受其/盖以诱 C . 而前狼又/七人早出,则鸿已 D . 暇甚/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 (4) 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 禽 鸟 何 知 而 钟 情 若 此

    5. (5) 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 (6) 《狼》是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坐”“目似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
三、写作题
  • 9. (2020七上·芜湖期中) 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长大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长大不只是身高的增长,体重的增加,更是一种力量的集聚、知识的增多和人格习性的养成。在每一个少年长大的背后,都有许多人的陪伴,许多物的伴随,以及外界环境的濡染和熏陶。

    请以“是你,陪我长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扣题而作,中心突出,叙事具体;不得抄用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若因需要出现班级、老师、同学等信息,请用化名替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