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慈溪市慈吉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十...

更新时间:2021-01-05 浏览次数:1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 1. 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 . a 克水受热形成 a 克水蒸气 B . 铁生锈后的总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大 C . 湿衣服晾干后,质量变小 D . 10 克食盐溶于 70 克水中得到 80 克食盐水
  • 2.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的种类、②原子的数目、③分子的种类、④分子的数目、⑤元素的种类、⑥物质的种类、⑦物质的总质量

    A . ①②⑤⑦ B . ①②⑥⑦ C . ①②③④⑤⑦ D . ①②③④⑤⑥⑦
  • 3. 下列反应中产物都是 C,如果 C 的化学式为 A2B3 ,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 . AB2+B2═2C B . AB2+2B2═2C C . 2AB2+B2═2C D . 4AB+B2═2C
  • 4.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B . 能减慢化学反应速度 C . 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D . 能使任何物质间都发生化学反应
  • 5. 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 . 图示中共有 4 种分子 C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 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6.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 所示,当过氧化氢滴入锥形瓶中时,锥形瓶中气体的压强(    )

    A . 大于大气压 B . 小于大气压 C . 等于大气压 D . 无法确定
  • 7. 下列图示分别是氧气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检验的装置,其中错误的是 ( )

    A . 制取氧气 B . 干燥氧气 C . 收集氧气 D . 检验氧气
  • 8.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正确的操作是   (    )
    A . 集气瓶装满水,不留空气泡,以使所得氧气纯净 B . 瓶口向下,直立水槽中,以使集气瓶中的水能被氧气充分排出 C . 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应立刻收集,以免造成氧气的浪费 D . 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后,再收集
  • 9. 黄瓜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C 在pH<5 的环境中较稳定,为减少维生素 C 的损失,在食用黄瓜时应加入少量的(    )
    A . 食醋 B . 纯碱 C . 白糖 D . 食盐
  • 10. 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以下测定操作正确是   (    )
    A . 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 pH 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 . 将 pH 试纸直接投入被测液中,显色后,取出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 . 先用少量水湿润试纸,后滴上被测液,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 先用蒸馏水清洗滴管,随后吸取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11. 在常温时,将水银温度计插入下列某种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后,温度计的计数先升高再降低,则可推断温度计插入的液体是(    )
    A . 食盐水 B . 浓硫酸 C . 酒精 D . 浓盐酸
  • 12. 要使图 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不可以使用的固体和液体是(    )

    A . 锌和稀硫酸 B . 镁和盐酸 C . 氯化钠和水 D . 大理石和盐酸
  • 13. 相同质量的 Mg、Fe 分别与稀盐酸作用,产生 H2 的质量 m(H2)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V(稀盐酸)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 14.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 . 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是碳酸钙 B . 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可能是碱溶液 C . 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证明原溶液中含 D . 验证烧碱溶液中是否含Cl , 先加稀盐酸除去OH , 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原溶液中含Cl-
  • 15. 用一种试剂就能把 Ca(OH)2、NaOH、HCl 三种溶液区别开,这种试剂是(    )
    A . 酚酞试液 B . 紫色石蕊试液 C . 碳酸钠溶液 D . 氯化钠溶液
  • 16. 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请根据图示判断参加反应的与反应后生成的个数比是(    )

    A . 5∶1∶2 B . 1∶2∶2 C . 1∶1∶1 D . 2∶3∶1
  • 17. 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不是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 .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 . 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 . 用盐酸除去铁锈 D . 用氨水(NH3·H2O)处理工厂的硫酸
  • 18. 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发生变质且溶液质量增加的是(    )
    A . 石灰水 B . 氢氧化钠溶液 C . 浓盐酸 D . 浓硫酸
  • 19. 欲使 SO2 和 SO3 两种物质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则 SO2 和 SO3 的质量比为(    )
    A . 1∶1 B . 2∶3 C . 3∶2 D . 6∶5
  • 20. 甲、乙、丙、丁四个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分别对各自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如表:检测结果不合理的是   (    )

    甲组

    KCl、FeCl3、KOH、HCl

    乙组

    NaCl、Ca(NO3)2、K2CO3、HCl

    丙组

    NaCl、Mg(NO3)2、K2SO4、H2SO4

    丁组

    KCl、KNO3、K2CO3、KOH

    A . 甲组、乙组 B . 丙组、丁组 C . 甲组、丙组 D . 乙组、丁组
  • 21. 如图 所示装置放入下列固体和液体进行实验,能观察到 U 型管内液面 a 上升的是(    )

    A . CaO 与 H2O B . NH4NO3 与H2O C . MnO2 与H2O2 D . NaOH 与 H2O
  • 22. 图为喷墨打印机工作原理示意图,溶解在打印墨水(pH:7.5~9.0)中的染料。从喷嘴喷到打印纸(pH:4.5~6.5)上,变为不溶于水的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打印墨水偏酸性 B . 打印墨水呈中性 C . 打印纸偏酸性 D . 打印纸偏碱性
  • 23. 在 pH=12 时,下列各组物质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NH4Cl   Na2SO4     MgCl2 B . HCl    KNO3     Ca(NO3)2 C . Na2CO3     Ba(OH)2     KCl D . NaOH    KNO3     BaCl2
  • 24. 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A、B、C 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 A,B,C 可能是(   )

    A . NaOH   CuSO4     Na2CO3 B . NaOH    HCl   Ba(NO3)2 C . Ba(OH)2     CuSO4     CuO D . KOH    HNO3     K2CO3
  • 25. A、B、C 三种物质各 15g,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生成新物质 D 30g。若增加 10g A,A 与C 恰好完全反应,则参加反应的 B 与C 的质量比是(    )
    A . 5∶3 B . 5∶2 C . 2∶3 D . 3∶2
  • 26. 下列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实验操作都正确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    )

    选项

    物质

    除杂试剂(足量)

    操作方法

    A

    CO2(HCl)

    氢氧化钠溶液

    气体通过盛有烧碱溶液的洗气瓶

    B

    NaCl(Na2CO3

    盐酸

    加入足量盐酸、蒸发、结晶

    C

    NaCl(MnO2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Cu(CuO)

    氧气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A . A B . B C . C D . D
  • 27. 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在放置过程中会缓慢分解。某 100g 30%的双氧水放置一段时间后,经实验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 25%,则分解掉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是(    )
    A . 6.56g B . 5.67g C . 5.3g D . 5g
  • 28. 如图在天平两边的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的稀硫酸,然后向左、右两边的烧杯中分别加入X、Y 两种等质量的金属,发现天平的指针先偏向左边,最后偏向右边,则 X、Y 可能是   (   )

    A

    B

    C

    D

    X:Mg

    X:Fe

    X:Cu

    X:Mg

    Y:Al

    Y:Zn

    Y:Fe

    Y:Fe

    A . A B . B C . C D . D
  • 29. 化学兴趣小组在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 pH 的变化,其图象如图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向图中 A 点所示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 B .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C . 图中 C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溶质 NaCl 和 NaOH D . 由 A 点到 B 点的 pH 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 30. 小科分别取 20g NaOH 固体 A、B、C,采用不同方法保存。几天后,A 未变质、B 部分变质、C 全部变质,他将三份固体分别配成溶液并滴入 20%的稀硫酸直到正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几天后,三份固体的质量为:A=B=C B . 为控制正好反应,A 不能用酚酞试液指示,B、C 可滴加稀硫酸直到正好不冒气泡 C . 正好反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D . 正好反应时,生成硫酸钠的质量都相等,均为 35.5g
二、简答题(每空 2 分,总计 24 分)
  • 31. 如图是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 (1) 写出下列指定序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④
    2. (2)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填代号);
    3. (3) 在 O2、CO2 中,可以用 C 装置收集的气体是
    4. (4) 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 F 图所示操作,结果在导管口未看到气泡,其可能原因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填序号)。

      a.将烧杯换成液面高度相同水槽

      b.导管伸入水中位置过深,气体无法逸出

      c.先用手捂住试管壁,再将导管另一端插入水中

      c.可能是塞子未塞紧

  • 32. 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乙中燃烧更旺。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②

  • 33. 1909 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 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 (1) 将氢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氨( NH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用“ ”“ ”“ ”分别表示N2、H2、NH3。观察图,写出符合在催化剂表面  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将下面五张图按反应过程顺序用序号排列)。

  • 34. (2018九上·宁波期中) A、C、D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A是天然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将A高温分解得到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B和一种氧化物C,将C溶于水得到一种常见的碱D.根据你的推断,回答下列问题:
    1. (1) D俗称
    2. (2) 袋装食品中常放入小袋装(透气)C,其作用是
    3. (3) 写出B与D的水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产生的现象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 2 分,总计 20 分)
  • 35. 在学习了酸的化学性质之后,某实验小组选用稀盐酸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能产生气泡的是(填字母序号)。
    2. (2) 写出 C 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D 烧杯中,溶液由红色变为色,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4. (4) 同学们进一步对 D 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进行探究,对其溶质的成分(除酚酞外)做出如下猜想。猜想一:只含有一种溶质;猜想二:含有两种溶质。为了验证上述猜想,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操作

      测定结果

      得出结论

      用玻璃棒蘸取D 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pH<7

      猜想正确,溶液中的溶质是

      小组同学选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实验,证明了硫酸与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

  • 36. 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某班级同学往一定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滴加 10%的盐酸(室温下),反应中溶液温度的变化记录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问题:

    加入盐酸的体积(V)/mL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溶液温度上升(Δt)/℃

    5.6

    9.8

    12.1

    16.3

    18.5

    17.1

    15.2

    14.6

    13.5

    12.6

    1. (1) 当加入盐酸体积为mL 时,表明 NaOH 与 HCl 恰好完全反应。此判断的依据是
    2. (2) 如图描述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甲、乙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因 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四、分析计算题(每小题 8 分,总计 16 分)
  • 37. (2019·湖州) 实验室里有一瓶氢氧化钙粉末由于较长时间敞口放置,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钙。某课外兴趣小组为测定该瓶粉末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计算。
    1. (1) 配制稀盐酸:配制500克7.3%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克。
    2. (2) 抽样测定:将瓶中粉末搅拌均匀后称取20克样品放入烧杯并置于电子秤上,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秒

      0

      10

      20

      30

      40

      总质量/克

      310.0

      309.6

      308.6

      307.8

      30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克。

    3. (3) 计算出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4. (4) 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指出一点即可)。
  • 38. 某同学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 50g,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 26.5%的碳酸钠溶液, 出现气泡,滴加至 10g 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 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 5g,并把这过程绘制了如图图象。

    1. (1) 10g 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g;
    2. (2) 图象中的 a 点的数值是
    3. (3)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4. (4) 通过计算说明碳酸钠溶液加至 b 点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 0.1%)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