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22 浏览次数:1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
    A . 社会阶层的分化源于宗法制瓦解 B .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 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D .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 2. 下表为西汉初年至东汉时期封国基本情况。由此可知,汉朝的封国(   )

    时间

    基本情况

    西汉初期

    诸吕乱政,刘姓诸王全部参加铲除吕党

    汉景帝时期

    七国之乱时同姓诸侯国二十二个,十五个支援中央平乱

    东汉时期

    顺帝永和六年,”诏贷王、侯国租一岁”

    A .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 结束了外戚干政的局面 C . 往重推护中央的权威 D . 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
  • 3. 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每界交子发行以1256340缗为限。这一发行方法有利于(   )
    A . 健全金融信用体系 B . 稳定国家金融秩序 C . 推动长途贸易发展 D . 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 4. 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   )
    A . 深受佛道思想影响 B . 文学修养极高 C . 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D . 对儒学的反叛
  • 5. 郭嵩焘(1818年-1891年)认为,中国贫弱的真正原因是“纪纲废驰”。“吏治不修”。“故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务末也。而边防一事,又有其本末存焉……如练兵、制器造船,理财,数者皆末也;至言其本,则用人而已矣。”郭嵩焘旨在(   )
    A . 分析洋务运动的不足 B . 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C . 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 D . 选拔优秀的治国人才
  • 6. 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 . 晚清改革都受到了日本影响 B . 清政府国家治理理念有一定进步 C . 近代社会动荡导致疾病流行 D . 清末新政实现了中央机构近代化
  • 7. 1927年4月19日,毛泽东在《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强调“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其作用,在解决土地问题后即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和兵士问题,兵士能否勇于参加革命,亦即在土地问题解决。”据此可以推知(   )
    A . 农民革命积极性有待提高 B . 中共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C . 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方针 D . 当时中共左倾错误占据主导地位
  • 8. 下表为《1913-1948年中国产业资本属性结构状况表(部分)》(单位:万元),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1911/1914

    1920

    增长%

    1936

    增长%

    1947/1948

    增长%

    外国资本

    102125

    133000

    4.50

    571758

    9.54

    73414

    —16.35

    国家资本

    47807

    66952

    3.81

    222454

    7.79

    420079

    6.72

    私人资本

    28741

    57977

    10.54

    204844

    8.21

    161499

    —2.05

    合计

    178673

    257929

    5.16

    999056

    8.83

    654992

    —3.61

    A . 产业资本持续增加利于工业化 B . 国家统一推动了国家资本发展 C . 政治环境影响资本结构的变化 D . 社会性质的变迁影响资本结构
  • 9. 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下图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   )

    A . 新中国成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 B . 民族独立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 C . 新婚姻法的颁布提高了妇女地位 D .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劳动力
  • 10. 经济增长率的极差即当时年度最高增长率与最低增长率之间的差额。1952—197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极差为48.6个百分点,而1978-1997年经济增长率的极差为11.4个百分点。这种变化反映出1978—1997年我国(   )
    A . 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 B .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逐步成熟 C . 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D . 经济总量增加影响经济增速
  • 11. 古代雅典社会口传特征贯穿于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中,政治生活很大程度上也依赖口头辩论。从决议在议事会提出,经过公民大会上的辩论,到最后形成决议,几乎都是口头进行。这一现象(   )
    A . 强化了雅典公民参政意识 B . 源于雅典公民素养欠缺 C . 提高雅典民主的决策效率 D . 有利于智者学派的兴起
  • 12. 罗马法规定,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人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不过,如果这匹马是遭人用暴力夺走,租马人就不必负责任;但是,如果租马人过了约定时间没有归还而丢失了马,即使马是被人强行夺走,他也要负赔偿责任。这表明罗马法(   )
    A . 具有理性主义精神 B .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 注重保护个人私产 D . 虽繁琐但变通性强
  • 13. 1887年,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否决了一些国会议员关于救济德克萨斯州严重干旱所致农作物歉收的建议,在否决声明中强调:“我不认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和义务应该扩至对遭受苦难之个人的救济,它与公共服务或者公共利益不存在任何适当的关联。”这反映出克利夫兰(   )
    A . 忽视了政府的社会救济功能 B . 主张政府进行有限管理 C .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D . 违背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14. 在美国某一流派作品中,“人”既不是真实生活的主体,也不是话语的主体人,仅仅成为“角色”(不是主角),随时处于生活破碎的边缘。据此可知,该流派的作品特点是(   )
    A . 重新理解自我 B . 体现理性追求 C . 重现时代生活 D . 凸显人物情感
  • 15. 俄国十月革命后,美国始终不承认苏俄(联)。但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罗斯福执政后,国内要求与苏联改善关系的呼声日益强烈。1933年1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此可见,美苏建交(   )
    A . 突破了经济民族主义的藩篱 B . 基于共同解决经济危机的考量 C . 迎合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 D . 表明两国摒弃了意识形态差异
  • 16. (2020高三上·天津期中) 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   )
    A .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 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 C . 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 . 使欧洲长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材料二雍正皇帝历数了明代的“失德”诸端,认为明清易代是清朝顺天应人和体道崇德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入主中原,都是符合“中华”价值标准的正当举措。清朝并没有自视为“夷狄”,而是“中华”,并且是理直气壮的“中华”。雍正皇帝的这种自信,理论上来自儒家哲学,而事实上则根源于“中外一统”、“华夷一家”的巨大版图。

    鸦片战争以来的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执政能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当清朝即将覆亡之时,满族统治者在《逊位诏书》提出“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一逻辑严谨、内涵明确的“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清王室将一个偌大的帝国疆域和平转让与中华民国,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构建,为这个未来中国的领土疆域之完整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以后的政权,凡涉及中外疆域纷争问题时,莫不以清朝的“完全领土”为法理依据。

    ——摘编自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满清统治者清初和清末的民族观。
  • 18. 从“标准轨”到“可变轨”

    材料一 由于煤矿马拉煤车的轮距长久以来都是4英尺8英寸(1435mm),斯蒂芬森设计第一条主要用于运货载客的铁路时,采用了这一既有轨距。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将其规定为英国铁路的标准轨距。欧洲大陆早期的铁路大多数都是靠英国的资金、用英国的技术修建的,因此也采用了英国的标准,只有俄国等个别国家例外。部分出于军事防御原因,俄国的轨距比欧洲其他国家的宽。美国19世纪末按此标准铺设的铁路长度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长度的87%,铁路网一体化开始形成。1937年,1435mm轨距被国际铁路协会规定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轨距,现主要分布在东亚、西亚、北非国家,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和部分美洲国家。

    材料二  尽管中国在国内统一采用标准轨距,但陆上邻国大都采用其他轨距。中国的跨境铁路运输与建设都面临轨距差异造成的障碍,与陆上邻国的轨距差异限制了中国向外发展的地理空间。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未来的交通”分论坛上,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表示,中车将在2020年左右推出一款时速400公里且可变轨距的高铁。届时,北到俄罗斯、南至东南亚,高铁轨距都能实现快速切换。

    1. (1) 阅读材料一,概述“标准轨距”的发展历程;并评价其带来的影响。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说明“可变轨高铁”提出的背景。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莽在取代西汉建立新朝后,面对当时社会的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首先,他下令实行“更王田”,恢复井田制,田地和奴婢一律不得买卖,田地超过限额者,一律分给四邻,无田者授田。其次对工商业进行国家统制政策。设立“五均”,负责平抑各地物价,实行“六菑”,对盐铁、名山大泽、酒等工商业实行统一管理。再次是多次进行货币改革,使得币值不固定,币种比价不合理。在政治上,采用《周礼》的记载,下令将各官职改为《周礼》上的名字,并将当时的地名按古名进行更改。其次,为表明新朝的正统,他又下令将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一律由王改称为侯,还派多路大军征伐匈奴、西域、高句丽等。王莽改革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

    ——摘编自白寿彝等《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莽改革失败的原因。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一战爆发后,欧美知识分子群体中提出了外交公开,战后不割地赔款、附属民族自决等办法来预防战争的再次爆发。美国参战后,曾派代表赴欧洲盟国调停,希望能促成协约国与美国在战争目标上的合作,但未能成功。俄国十月革命后,提出了和平建议在世界引发了巨大反响。威尔逊在1917年提出了十四点和平原则,主要内容有:1、缔结公开合和约,避免秘密外交;2、维护航行自由;3、尽可能维护平等的贸易条件;4、降低各国军备;5、允许殖民地民族自决;6、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组织,来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安全。十四点和平原则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

    ——摘编自苏华《威尔逊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实践过程及历史反思》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提出十四点和平建议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十四点和平建议。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澧,广东番禺人。清末广东著名学者。陈澧的学术,主张汉宋调和(汉学,即考据学,宋学即宋明理学,为儒学的两大分支),被认为是清末汉宋调和的主将,被誉为“海内大儒”,极大的提升了当时广东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在当时广东官员的支持下,陈澧还曾任学海堂、菊坡精舍等书院的主持人,培养了文廷式、梁鼎芬、廖廷相等一大批在广东乃至全国闻名的学者,形成了广东本土的学术流派——东塾学派,刊刻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十三经注疏》、《通志堂经解》等书籍。陈澧在2005年被列入首批56人的南粤先贤名单之中。

    ——摘编自李绪柏《清代岭南大儒陈澧》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澧的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澧学术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支的估算数(库平银)

    收入

    支出

    田赋 25088000

    漕粮 6562000

    盐税(包括盐厘金税) 13659000

    商品厘金税 12952000

    关税(1893年) 21989000

    地方关卡收入 1000000

    对国内鸦片征收的税和厘金税 2229000

    杂税、捐纳和“贡献”等 5500000

    合计 88979000

    中央政府行政费用、皇室津贴和满洲戍军军饷 19478000

    海关行政费用 2478000

    公共工程 1500000

    现代化军队、沿海防 8000000

    满洲防务 1848000

    甘肃和中亚的民政和军务支出 4800000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 10000000

    铁路建设 500000

    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拨款 1655000

    各省行政费用、各省军队 36220000

    偿还外国贷款的本利 2500000

    合计 88979000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注: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厘全,一种商业税。捐纳,是中国古代政府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粮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的主要历史信息。(要求:提炼材料中的三条信息,并做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