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1-07-25 浏览次数:100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道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b>
  • 1. 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一直影响到(    )
    A . 春秋时期 B . 战国时期 C . 秦朝 D . 清朝
  • 2.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 . 分封土地 B . 分封爵位 C . 规定义务 D . 规定贡献
  • 3. 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①奖励军功      ②推行县制      ③什伍连坐制     ④重农抑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4.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
    A . 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 B .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C . 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 . 确立土地私有制
  • 5. 《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 6. “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这表明
    A . 长期战争导致军事人才匮乏 B . 秦朝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 . “太尉”在秦朝主要由皇帝担任 D . “太尉”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
  • 7. 如果我们截取“两汉之交”这段历史,期间“领风骚”的人物应该是
    A . 刘邦 B . 刘秀 C . 刘彻 D . 刘备
  • 8.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其目的都是
    A . 巩固中央集权 B . 承认土地私有 C . 发展商品经济 D . 抑制诸侯势力
  • 9. 三国时期,最先建立政权的是
    A . 魏国 B . 蜀汉 C . 西晋 D . 吴国
  •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现了国家短暂统一的是
    A . 西晋 B . 东晋 C . 南朝 D . 北朝
  • 11.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B . 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 C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唐太宗个人良好的政治素质
  • 12.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 . 十国是指南方地区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 B .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 C . 南方地区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D .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分立,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 13. 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 .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 C . 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      D . 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
  • 14.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 .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 .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 .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 .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 15.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下列不属于“三教”的是
    A . 儒学 B . 道教 C . 伊斯兰教 D . 佛教
  • 16. 唐代诗歌繁荣,被誉为“诗圣”的是
    A . 白居易 B . 杜甫 C . 王维 D . 李白
  • 17. 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条件的是
    A . 造纸术 B . 指南针 C . 火药 D . 印刷术
  • 18. 为了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北宋在各州府设置的官吏是
    A . 刺史 B . 通判 C . 转运使 D . 节度使
  • 19. 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 . 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B . 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C . 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                      D . 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 20. 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与北宋、南宋都保持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A . B . C . 蒙古 D . 西夏
  • 21.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釆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是
    A . 行省制 B . 科举制 C . 郡县官僚制 D . 厂卫制
  • 22. “买卖昼夜不绝”是形容宋朝
    A . 商业繁荣 B . 交通发达 C . 手工业繁荣 D . 饮食多样
  • 23. 下面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 . 北宋 B . 隋朝 C . 唐朝 D . 南宋
  • 24.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 孔子 B . 老子 C . 董仲舒 D . 朱熹
  • 25. 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 . 士人群体的形成 B .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 资产阶级的产生 D . 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
二、<b>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6题2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0分)</b>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还能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城池,征集军队,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从春秋以至战国,诸侯之间相互并吞,大国争霸激烈。这看起来像是由于周室衰微而出现的一种分裂局面,……意识到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争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资源……其实正是在这个过程……形成了地区性的统一王国,战国七雄进一步兼并的结果,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首次统一的秦,汉皇朝。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议定皇帝尊号,初建封建朝廷之后不久,秦始皇和公卿大臣们便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地方行政机构的问题。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问题:

    1.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大国争霸”出现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客观进步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解决“问题”的措施及成效。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请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中的“魏主”“帝”指的是谁?
    2. (2) 材料一中的“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3. (3) 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
    4. (4) 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在当时民族关系方面起了什么作用?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     

    材料二

    请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2. (2)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