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芜湖市市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更新时间:2020-12-23 浏览次数:1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默写古诗文。
    1. (1) 补写出上句或下句。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汉文有道恩犹薄,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槲叶落山路,。(温庭筠《商山早行》)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⑥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2. (2) 理解性默写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②《行路难》中诗人引用典故,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jùn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挡、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1. (1) 按要求写出汉字或注音。

      使 )  拷问的()  冷jùn (

    2. (2) 选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含错别字的词语:  改正:

    3. (3) 划横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更正。

      改成

    4. (4) 请将划波浪线语句改成反问句,不得改变原义。
三、名著阅读
  • 3.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的崇敬,结尾句“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蕴含深刻的哲理,“黎明”象征的力量,“灯光”象征的力量,所以“灯光”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黎明”的脚步的。

四、综合性学习
  • 4.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九年级某班同学开展了以“消除贫困,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的贫困人口众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始终将扶贫减贫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建国之初,国家实行土地改革,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进一步提升减贫成效,自1986年起,党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机构,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并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2013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

    (材料二)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加快推进了扶贫开发的进程。例如,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截至2018年已累计接收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而发达地区、科研院校、民营企业,通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提升了贫困治理的实际成效。事实说明,整合多方资源、协同多方机制、集全社会之力帮扶贫困地区以及困难群众,已成为中国治理贫困的宝贵经验。

    (材料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苦农户状况,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一对一的精准扶贫,就像在庄稼的根部施肥浇水,效果更为显著。

    (材料四)

    2014-201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统计图

    1. (1) 根据前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扶贫过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 (2) 请你根据材料四,写出自己的结论。
    3. (3) 张明同学看到以上材料后,心胸激荡,提笔写下了心中感慨,请你仿照句式,补全内容。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你的富饶,;你的自由,;你的腾飞,

    4. (4) 政府派出扶贫干部下乡,央视某知名记者赴大别山区采访扶贫攻坚工作,遇到贫困户老乡,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记者:①

      老乡:肯定欢迎咯!他们帮我找项目,帮我找销路。我的身体不怎么好,还帮我买了药!

      记者:②

      老乡:我们村原来吃水困难,现在水龙头一开,水就哗哗地来了。原来我不懂得种什么,他们教我种蓝莓,一年收入多了一万多,感谢哟!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

    要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笑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段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2. (2) 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3. (3) 第④段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请为第③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 (5) 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这句话的理解。
  • 6. 阅读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笫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

    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

    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

    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

      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抓到蛤蟆鱼→→小伟感到很踏实

    2. (2) 小说第4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3) 说说第8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 (4) 文章结尾提到小伟“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有何含义?
    5. (5) 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
六、对比阅读
  • 7. 阅读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 , 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醒能述文者()  

      树林阴

      余至扶风之明年

      既而弥月不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3. (3) 《喜雨亭记》通过对喜雨亭名称由来的描述及感慨,突出表现出苏轼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选段则是围绕“”字描绘了官民同游。两文情感都可用《岳阳楼记》中的“”句来表达,也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有共通之处。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B . 下雨前,太守就已经开始修亭凿池,没有顾及到忧心庄稼的百姓。亭成恰逢雨至,太守看到人民庆祝的场景,深为惭愧,将这一场喜雨归功于天子和造物主,并用“喜雨”来给亭子命名。 C . 为表现百姓之喜,文章除了具体描写官吏、商贾、农夫的欣喜若狂,还交代此前“弥月不雨”的情况,为后文记“喜”做了有力的衬托,行文曲折起伏,饶有兴味。 D .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表达与民同乐的感情。
七、作文
  • 8.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句名言表达形象,寓意深刻,它会引发我们不同的联想或感悟。结合这句名言,选取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得抄袭或全文摘抄他文;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