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大港油田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1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
    A .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 . 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C . 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D . 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 2. 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 3. (2020高一上·乾安月考)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 .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4. 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周初号称八百诸侯,到春秋末期,虽然还有一些小国存在,但基本上已经是七大国的天下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分封制不利于政局稳定 B . 宗法观念在春秋荡然无存 C . 春秋争霸促进局部统一 D . 七国是指鲁齐燕魏宋晋楚
  • 5.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   )
    A . 加速了社会转型 B . 冲击了贵族政治 C . 促进了民族认同 D . 推动了战国变法
  •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
    A . “仁者爱人” B . “无为而治” C . “非攻” D . “尚贤”
  • 7. (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先后五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诸如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   )
    A . 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的重要手段 B . 增进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 C . 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D . 消除了关东人民对秦王朝的仇视
  • 8. 秦兼天下以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和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 . 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 .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 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 . 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 9.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 . 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 . 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 . 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 . 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
  • 10. 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   )
    A . “推恩令”的颁布 B .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 C . “丝绸之路”开通 D .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
  • 12. (2020高一上·苍南月考) 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濁桥纸和甘肃悬泉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B .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C . 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 D . 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 13. (2017高二上·玉溪期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是(    )
    A . 由北向南迁徙 B . 迁徙涉及阶层广和规模大 C . 加速南方开发 D . 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
  • 14. 如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族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族

    A . 加速了鲜卑族汉化进程 B . 改鲜卑人为汉人 C .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D . 消灭了鲜卑陋习
  • 15.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   )
    A . 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 B . 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 C . 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 D .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 16. (2020高一上·沧县期中) 640年,唐太宗在高昌(后移至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这两个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   )
    A . 开辟贯通东西方的丝绸之路 B . 加强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C . 促进汉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 推动东北边疆地区开发进步
  • 17. (2018高二上·宁波期中)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贞观政要》)从这种认识出发,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唐初经济逐步恢复:(   )
    A .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 . 革新政治 C . 兴科举以儒为师 D . “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
  • 18. 为解决财政困难,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宰相杨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与这一转变相关的制度是(   )
    A . 均田制 B . 井田制 C . 租调制 D . 两税法
  • 1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   )
    A .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D .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 20. 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继承了魏晋的特点,又出现了新的趋向。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
    A . 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 . 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 .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 D . 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 21. 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由此可见宋朝(   )
    A . 相权进一步削弱 B . 中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 . 众相制初步确立 D . 军机处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 22.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 . 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的负担 B . 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C . 加速北宋走向衰亡 D . 加强对百姓的社会管控
  • 23. (2017高三上·屯溪月考) 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大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

    A . 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 . 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 . 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 . 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 24. 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
    A . 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 B . 契丹的“蕃汉分治”制度 C . 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 D . 元朝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 25. (2017高二下·贵州开学考)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这表明(    )

    A . 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     B . 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 . 行省不是地方政府        D . 行省与郡县无异
  • 26. (2019高一上·海口期中)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了(    )
    A .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 .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 .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 .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 27.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商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采取由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分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人体均衡。产生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 . 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 28. 唐宋时期,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主要得益于(   )
    A . 造纸术的改进 B . 印刷术的进步 C . 国家政策的支持 D . 对外交流的发展
  • 29. (2016高二上·阳东月考)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①科举制度的实行 ②城市商业的繁荣 ③印刷技术的应用 ④中外交流的扩大(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30.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罢除中书省,六部尚书归皇帝直接领导,“这样,皇帝既为国家元首,又为行政首脑。”他评论的是(   )
    A . 秦始皇创立三公制 B .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 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 31. 《宋书》记载:“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末……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此可(   )
    A . 北方经济逐渐恢复 B .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 . 经济完成重心南移 D . 南朝政权重视农业
  • 32.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 .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二、材料分析题
  • 33.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

    1. (1) 上图路线的名称是什么?此路线的开通者是谁?此条路线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2. (2) 下图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认真观察,请在图中填出这一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四个政权名称。
    3. (3) 据所学,列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说出这一时期积极推动北方民族融合的典型代表。
  •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 (1) 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特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