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24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西周中期有一位名叫矩伯的贵族除了用十块田地从贵族裘卫那里换取了一件价值八十朋的瑾璋之外,还用三块田换取了两件价值二十朋的虎形玉器、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蔽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 . 井田制度走向崩溃 B .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C . 贵族政治已经瓦解 D . 传统秩序出现了松动
  • 2. 春秋战国时期,人的习语有“周文疲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等,对此,思想界做出了积极回应,进而(   )
    A . 使仁学思想得到大发展 B .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早期民本思想 C . 使各国丧失了自身文化 D . 引发中国历史第一次文化高潮
  • 3. 如表是秦朝修建的四大工程,这些工程的修建 (   )

    秦朝四大工程

    1.阿房宫,仅前殿就有相当于故宫三分之二的总面积!

    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

    3.秦长城,每年征发民工40余万。

    4.秦直道,是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干、民突击修筑一条重要军事要道。

    A . 巩固了秦朝统治 B . 促讲了民族交融 C . 加剧了社会矛盾 D . 强化了专制皇权
  • 4. 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反映出(   )
    A . 汉赋深受时局的影响 B . 汉赋词藻华丽的特点 C . 汉赋创作主体的变化 D . 东汉赋文学水平较高
  • 5. 如表所示为北魏汉族大臣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

    道武帝时

    明元帝时

    太武帝时

    文成帝时

    献文帝时

    孝文帝时

    37.5%

    41.4%

    50.8%

    52.7%

    59.5%

    68%

    A . 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B . 汉化改革是发展主流 C . 鲜卑族完成封建化 D . 汉文化的影响力增强
  • 6. “五代自梁开德讫周显德,凡十三帝,不得其死者七,天下视改号建国,如置弈棋,更戍长。而君臣之纪鞍矣。”这说明在五代时期(   )
    A . 君主权威受到严重挑战 B . 重构儒家纲常有可行性 C . 平等意识深受世人推崇 D . 儒学已经失去正统地位
  • 7. 在察举制时代,知识分子入仕有很大的偶然性;而到了唐代,读书与做官进一步直接而紧密地结合起来。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唐代(   )
    A . 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B . 实行科考选官制度 C . 选官的权力在地方 D . 读书风气比较盛行
  • 8. 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派出控驭各地或监察郡县的地方官吏权力较大,并且因朝廷政策失误而形成专制势力,从而割据一方,威胁中央集权。下列制度容易威胁中央集权的是(   )
    A . “三司”制度 B . 节度使制度 C . 御史制度 D . 郡县制度
  • 9. “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两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该措施(   )
    A .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B . 证明了早期银行的存在 C . 使北宋实现了富国强兵 D . 惠民且增加了政府收入
  • 10. 观察并分析如表,概括10~14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主要特征是(   )

    政权

    西夏

    时间

    916~1125年

    1038~1227年

    1115~1234年

    1271~1368年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忽必烈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四等人制

    灭亡于

    蒙古

    蒙古

    A . 少数民族政权占主导 B . 从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C . 形成了二元统治结构 D .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快
  • 11. 北宋初年,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这数千家果农以果园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出当时苏州地区(   )
    A .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 . 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C .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 . 雇佣关系日益普遍
  • 12. 宋代学者讲究以意统言,寄言出意,把功夫用在领悟上,因此在训诂中力求点到为止,力戒烦琐,给人以宽裕的思考余地。这一治学方式(   )
    A . 否定了儒学正统地位 B . 冲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 C . 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D . 完善了宋明理学的理论
  • 13. 明成祖时期,阁臣秩皆五品,秉处政务,但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这说明阁臣(   )
    A . 仅为皇帝的助手 B . 拥有了票拟权 C . 位卑但为权臣 D . 与六部无往来
  • 14. (清朝)皇帝收到呈递的奏折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做出判断和决策,最终写有朱批的奏折会通过军机处发还给官僚,以供他们执行皇帝的意志。这种制度(   )
    A . 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B . 扩大了沟通渠道 C . 使中央直接控制了地方 D . 强化了君主专制
  • 15. 清初的“他”大胆地突破了纲常名教观念的束缚,剔除了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用赤裸裸的“利”“害”观点,论述君权的起源及实质。“他”的思想(   )
    A . 源于资本主义经济 B . 反思了传统儒学 C . 否定了君主制度 D . 描绘了新社会的蓝图
二、论述题
  • 16. 周朝俨然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周朝的旧国当中,从没听说过是商朝的后裔,而唯一奉殷祀的宋国,却是周人所建。可知王子分封的事在商朝若不是绝无,亦稀有。但在周朝,则不然了。王位是以嫡长子继承的,王的庶子除在少数例外的情形之下(如王后无出,或嫡长子先死)都没有为王的资格,所以文王、武王的庶子都受封建国,其后,周王的庶子在可能的限度内也都或被封在畿外建国或被封在畿内立家。商、周间的这一大差异产生了以下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前商朝大大扩张了,王室的势力也大大加强了,同时王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周王正式的名号是“天王”,通俗的称号是“天子”。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 (1) 编写一幕发生在周代诸侯之间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商周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商周对地方管理的措施,说明周朝是一个宗族和姻戚累世同居的大家庭。
三、材料分析题
  • 17.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唐朝中后期、明朝中叶)的人口迁徙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人口迁徙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 18. 汉代与明末清初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附会《春秋公羊传》,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论和荀子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为皇权装饰圣光,从而使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他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话,一是“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二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前一句可概括为“君为民害”论,批判的矛头直指秦王朝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后一句可概括为“民主君客论”,伸张的正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事务纷繁复杂,并非一个人就能治理得了的,必须由众多臣子共同治理,于是有了君臣的分工。而君臣关系并非像父子那样是不可改变的亲情关系,而是像师友那样可以选择的平等关系。他痛感道学的空谈,主张明经通史,以求经世致用。

    ——整理自吴光《论黄宗羲思想的民主内涵及其历史地位》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 19. 中枢权力机构的完善,使皇权处于主导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不可以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而将“圣旨”以“指挥”的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批发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然后行下。这样,能够防止内外臣僚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皇帝“内降恩泽”,防止“侵紊纪纲”增长侥幸”。中书门下(或中书省)和枢密院“宣奉”皇帝的命令,还要录付门下省审读,藉以驳正二府的失误。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有人统计:“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事。”事务的庞杂,使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于是,同年九月,朱元璋依仿古制,设置了四辅官,但任四辅官的王本等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朴无他长”,不能胜此重任,相继致仕(退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又依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大学士为皇帝的侍从文臣,兼备咨询,由文官兼任。但终洪武朝所设殿阁之职,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仅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概括材料一,指出宋朝中枢机构的特点。
    2. (2) 指出材料二中朱元璋感到“密勿论思,不可无人”的直接原因,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有何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