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12-19 浏览次数:15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转/涡      占/词夺理      虎离山/南腔北 B . 色/藏      咨/以身职      气势礴/依山 C . 菜/选      旺/气凌人      心如意/连声 D . /念      皂/路相逢      苗助长/旗息鼓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沉湎     脏物    捅篓子   忠贞不渝   实至名归 B . 蝉连     妖娆    大拇指   以逸待劳   励精图治 C . 狼藉     羁绊    逻辑学   苦心孤诣   赴汤蹈火 D . 跻身     爆料    恶作剧   惊慌失错   晨钟暮鼓
二、情景默写
  • 3. 古诗文默写
    1. (1) 俗子胸襟谁识我?。(秋瑾《满江红》)
    2. (2) 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3) 苏轼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的句子是“?”
    4. (4)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不禁让人想起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
    5. (5) 《鱼我所欲也》中“”两句,说明孟子对一些人面对优厚俸禄不管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三、名著阅读
  • 4.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 (1) 下面是章回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回目,请简要叙述其主要故事情节。

      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

    2. (2) 《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请给《儒林外史》写一段推荐词。
四、语言表达
  • 5. (2018·河南)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所以香味也不同。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五、综合性学习
  • 6. 6.阅读材料,按要求做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下图)

    材料二  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1. (1) 材料一的图画,介绍了和“谷雨”相关的哪些内容?
    2. (2) 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 (3) 联系两则材料内容,使用关联词语“不仅……而且……”写一句话,概括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六、现代文阅读
  • 7. (2019八下·黄州开学考)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温暖心窝的话语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个老师,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以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当时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调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有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不足。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掉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的作文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的作文写得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着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久久地温暖着我的学生岁月,及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大学毕业后我走上社会。有一年,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海角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我渐渐地爱上那里。每天,除了给孩子们上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着我有声有色的讲述,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⑦我在那里呆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得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我回望去,,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濡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

        ⑧这几句温暖心窝的话语,都留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

        ⑨前年,我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都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⑩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又濡湿了。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 (1) 对于“我”那次交上去的作文,王老师和林老师分别作了什么事?
    2. (2) 文中三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3. (3) 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
    4. (4) 结合全文,说说第⑨段有何作用。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林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 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体味人生“上止正”

    ①一位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晚辈追问怎样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了三个字:上、止、正。这三个字,形如玩文字游戏,细细品味,却颇富哲理。

    ②“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始终如一地执着追求。俗话说得好,“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从呱呱坠地起,每个人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后天努力不一样,便有了好差、先后、强弱的差别。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人生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不断历练,才能愈发成熟。发愤图强,精进不休,可以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人生更有价值。

    ③“止”者,知止,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自己给自己“叫停”。《增广贤文》有云:“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止,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把握不好度,健康会在大吃大喝中受损,名节也会因贪占侵吞而受辱。知止,也意味着心中有界与戒,哪些朋友不能交,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东西不能拿,都要讲纪律、有分寸。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知止,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守住道德底线,不越法律红线,便可以筑牢成功的围堰。知止的关键在于清醒,意念清醒才能克制私欲,从不逾矩;志向清晰才会志之所驱,不受干扰。

    ④“正”者,守正,心有正气,胸有信念,人以正气立,事行正道远。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献身,还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持身守洁,正气总能给人心以温润,给社会以光明。对居官从政而言,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比什么都重要。守正的关键在于坚定,所谓“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正气凛然不失节,邪气就会让路;正义昭彰不退缩,黑暗不驱而散。

    ⑤上进、知止、守正,代表着人生的起点、拐点和支点。起点要高,拐点要慎,支点要牢,三者互为砥柱,互为护佑,一环环紧扣起来,人生画卷展现的才会是绚丽图画,而不是污淖或者凌乱。如果把人生看成一辆驶向未来的列车,“上”好比油门,加油提速完全由自己来控制,速度上去了,就可以更快地抵达终点;“止”好比刹车,危险时刻如不当机立断、紧急制动,结果就会车毁人亡;“正”好比方向盘,牢牢把好行驶方向,保持不脱轨、不跑偏,才能快速而又平稳地抵达梦想彼岸。

    ⑥“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应该怎样度过呢?”保尔·柯察金的人生之问,让一代又一代人思考。现实中,“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有人在。年轻人上学怕苦、工作怕累,一些小困难都扛不住,上进心长满荒草,梦想难免沦为侈谈。一些人退而不休、走而不放,利用各种关系干预插手原地区、原部门的工作,如能当止则止,怎会腐化堕落?落马官员忏悔自己的堕落过程,常自言被亲情压倒原则、欲望淹没党性、私利泯灭正气,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人生没有涂改液,不可能推倒重来,该怎么设计自己的人生路,马虎不得,随意不得。

    ⑦“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们会用各自不同的人生格言来引导自己的人生方向,这些格言也都自有其道理,不必强求一致,但“体味好人生的‘上止正’”,必定是能使人受益无穷的一条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3日,作者:伍德庚。有改动)

    1.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2) 第①段以退休领导和晚辈的对话开篇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请简要分析第①~⑤段的论证思路。
七、对比阅读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二)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①;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②,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③,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节选自《板桥自叙》)

    【注释】①激:激励,激发。②委蛇:曲折前进。③奥区:深奥区域。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援疑理        质:提出 B . 其欣悦         俟:等待 C . 主人日食      再:两次 D . 白玉之环       腰:戴在腰间
    2.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 (3) 在语段(一)的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求学的艰苦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 (4) 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成功?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八、诗歌鉴赏
  •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
    2. (2)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作文
  • 11. 作文

    家庭里有亲人的陪伴,学校里有同学、老师的陪伴,大千世界里有朋友、书籍、花草等的陪伴。

    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12. 材料作文

    根据《名人传》中罗曼罗兰的一段话:“一朵火焰息了,另一朵火焰接着燃起。或者可以说,火焰永远是一朵,只是换了燃料罢了。”和《人类群星闪耀时》的一段话“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