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丰片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

更新时间:2021-01-31 浏览次数:1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水的下列变化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 通电分解 B . 蒸发成汽 C . 凝成露珠 D . 冷冻成冰
  • 2. 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 铁 FE B . 镁 mg C . 铜 CU D . 银 Ag
  • 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 雪白的干冰 B . 冰凉的汽水 C . 洁净的空气 D . 香甜的米酒
  • 4. 某饮料包装上印有“钾 ≥ 6”、“钠 ≥ 35”(单位:μg/100 mL)等内容。这里的钾、钠是指(    )
    A . 原子 B . 分子 C . 元素 D . 单质
  • 5. 小东进行“‘铜绿’受热的变化”的实验,采取的下列图示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 取用“铜绿” B . 点燃酒精灯 C . 加热“铜绿” D . 盖灭酒精灯
  • 6.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 . 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B . 金属器皿的锈蚀 C . 蜡烛燃烧 D . 食物的腐烂
  • 7. 关于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碳(CO2)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都含有氧分子 B . 都属于氧化物 C . 都含有氧元素 D . 都属于化合物
  • 8. 对下列反应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C .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D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色固体
  • 9. 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且是氧化反应的是(   )
    A .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B . 铜+氧气 氧化铜 C .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D . 锌+硫酸→硫酸锌+氢气
  • 10.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图中得到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 . 该元素原子核内有的19个质子 B .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 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9个电子 D .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10 g
二、填空题
  • 11. 小军在实验室中对一杯浑浊的河水样品进行简单净化。结合他的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1) 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使水中的悬浮颗粒更快沉降。
    2. (2) 接着,对上层的水进行过滤。

      ①过滤时必需的仪器有:烧杯、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玻璃棒;

      ②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③若过滤后水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是

    3. (3) 往过滤好的水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它的吸附作用,可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为检验得到的“清水”是否为硬水,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

  • 12.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有助于了解物质组成及变化的本质。
    1. (1) 将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的微粒性质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甲:

      ②乙:

    2. (2) 下图是氢气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氧原子氢原子水分子

      ①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②在该变化中,保持不变的粒子有(填选项序号)

      A 氢原子    B 氢分子   C 氧原子   D 氧分子

      ③从上图能获取的一条信息是

  • 13. 下图是自然界中“碳 - 氧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 (1)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容易导致的气候问题是
    2. (2) 图甲中,转化1的产物X的化学式(化学符号)为
    3. (3) 图乙中,转化3主要指植物(填“光合”或“呼吸”)作用的过程。
    4. (4) 上述两个转化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主要原因是
  • 14.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 (1) 小龙上网看到一段实验视频:将液态空气倒入一只烧杯中,立即冒出大量气泡;把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烧杯口,木条的火焰熄灭;过一会儿再把燃着的木条置于烧杯口,此时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根据实验现象回答:

      ①因为液氮的沸点比液氧的沸点(填“高”或 “低”),所以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

      ②“过一会儿木条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2. (2) 按如图所示方法开展实验。烧杯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证明二氧化碳具有: 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

  • 15. 如图是通电一段时间后的电解水装置。

    1. (1)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 (2) 图中气体a产生在电源的(填“正”或“负”)极。探究小组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并测得产生的气体a和气体b的体积如下表:

      时间(min)

      2

      4

      6

      8

      气体a的体积(mL)

      12

      24

      36

      48

      气体b的体积(mL)

      4

      9

      15

      21

    3. (3) 资料显示:该实验得到的气体a与气体b的体积比理论值为2︰1。若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读数正确,但两种气体体积比并不符合理论比值,可能的原因是 (只写一个原因);
三、实验题
  • 16.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1) 现用装置B和C构成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①装置B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

      ②检验装置C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2. (2) 装置A可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①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②若用装置E收集氧气,不能在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就开始收集,原因是

    3. (3)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实验室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 17. 探究小组开展以下实验验证微粒的某些性质:

    按下图所示安装两套装置,将一套静置于室温(20 ℃)环境下(图甲),另一套静置于50 ℃的热水上方(图乙)。

    (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铵固体。

    1. (1)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图乙装置中比图甲装置中(填“更早”或“更迟”)出现白烟(氯化铵)。
    2. (2) 用微粒的性质分析,这个现象说明了。小组的同学在两套装置中都发现:玻璃管中的白烟最先出现在中部偏右(图中虚线处)的位置。
    3. (3) 出现上述现象,可能是不同微粒的不同的缘故。
    4. (4) 氨气(化学式为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氯化氢(化学式为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再结合(3)的假设,你认为能解释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四、科学探究题
  • 18. 探究小组的同学想探究氧化铝(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化学式为Al2O3)能否作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填写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氧化铝能不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作出假设)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1. (1)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在试管中装入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有少量气泡,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很慢

      实验二

      往实验一的试管中加入1 g氧化铝,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加入氧化铝后,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变快,产生大量氧气

      实验三

      待实验二的反应停止后,将试管中的残余物过滤,并取固体剩余物烘干、称量

      得到白色固体1g。

      (得出结论)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2. (2) 实验二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3. (3) (小结反思)经过讨论,小组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证明氧化铝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要补充探究。

      你认为还需要探究的内容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