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陕煤建司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第一次...

更新时间:2021-01-08 浏览次数:8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
    A . 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B . 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C . 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D . 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 2.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 分封制 B . 世袭制 C . 察举制 D . 宗法制
  • 3.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   )
    A . 受封主体发生转换 B . 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 C . 西周礼制发生变化 D . 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
  • 4.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    )
    A . 主张中央集权制 B . 主张郡县制 C . 反对分封制 D . 反对郡县制
  • 5. (2019高一上·六安月考)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 .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 6. 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 . 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 . 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 . 用泥制陶的事实 D . 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 7. 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
    A . 君权神授 B . 皇位世袭 C . 皇帝独尊 D . 皇权至上
  • 8. 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④从分裂到统一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9.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以下为中国古代历代中央机构演变示意图。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 ②③①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②④①③ D . ②①④③
  • 10. 《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主要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
    A . 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B . 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C . 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D . 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 11.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 . 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 . 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 . 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 . 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 12.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一个开国皇帝质问大臣,为何迟迟不肯颁布他下达的命令?大臣回答道:我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倏亡覆辙,必须谨慎检查陛下的命令,不能与现行法令相抵触,所以延迟。这个故事最可能发生在(   )
    A . 汉代 B . 唐代 C . 宋代 D . 明代
  • 13. (2020高一上·宣化月考) “网络反腐”己成为当下搜索热词。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 . 御史大夫 B . 刺史 C . 中书省 D . 都察院
  • 14. 《元史•地理志》中“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下列关于元朝地方行政区划设置表述正确的是(    )
    A . 现河北省地域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腹里” B . 地方设中书省,简称行省 C . 行省之下,分别设道、府、州、县 D . 西藏归枢密院管辖
  • 15. 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 B . 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 C . 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 D . “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 16.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马明同学结合一些历史电视剧谈了一下自己对电视剧中的人物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 《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被称为丞相说明当时丞相制度已经形成 B . 《隋唐英雄传》中李世民被称为秦王说明分封制很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C . 《张居正》的张居中正做为内阁首辅大臣,其政治地位与和英国内阁首相大 D . 《宰相刘罗锅》中的清朝政府官员刘庸,其官位无法和秦朝时的丞相李斯相提并论
  • 17. 历史人物传记《乾隆皇帝十张面孔》中记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弘瞻是乾隆帝最小的弟弟,一天到皇太后宫中请安,在皇太后座旁膝席跪坐,该处正好是皇帝平日跪坐之地。结果弘瞻被革去亲王,降为贝勒,解除一切官职,永远停用,32岁抑郁而终。这则故事反映的本质是(    )
    A . 宫廷内部的森严等级 B . 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C . 乾隆皇帝的冷酷无情 D . 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
  • 18.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    )
    A . 促成新思潮的萌发 B .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 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 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
  • 19.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的是(    )
    A . 割香港岛 B . 赔款2100万银元 C . 协定关税 D . 获得领事裁判权
  • 20. (2017高三下·渭南模拟) 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 .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 C . 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 . 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
  • 21.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共同点是(    )
    A .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 .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 .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22. (2017高二上·黄陵期中) 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

    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    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3. 2007年,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并将其捐给国家,使其在海外漂泊一百四十多年后又回到祖国。马首铜像流失海外的原因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4. (2020高二下·鹤岗期末) 费正清在《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中说:“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条约口岸(   )
    A . 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B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 . 具有破坏和建设的双重特性 D . 导致近代中国的不断沉沦
  • 25.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反帝爱国运动,其最主要的意义是(    )
    A .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 粉粹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 .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 26. (2019高一上·高邮期中) 如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该战役( )

    A . 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 .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 在敌后战场有效牵制了日军 D . 把中国的抗战带入到了相持阶段
  • 27. 著名歌曲《大刀进行曲》歌词中写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心声。该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
    A . 19世纪40年代 B . 20世纪初 C . 20世纪30年代 D . 20世纪50年代
  • 28. 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    )
    A . 是国共初次合作抗战的结果 B . 是八路军主动进攻的大规模战役 C . 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 . 是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
  • 29. 甲午战争之后,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条陈反对议和。翰林院侍读奎华等一百五十五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人侵,各示所欲”。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们(    )
    A .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严重冲击 B . 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 C . 强烈要求变法图强 D . 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
  • 30. (2019高二上·浙江月考) 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正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说,宋朝的君主独裁政治,是建立在发达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上的,把终极裁决权交给皇帝。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请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宋代形成“君主独裁体制”的举措。
    2. (2) 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 (3) 材料三中雍正帝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 32. 中国近代中上,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被割让的领土有哪些?
    2. (2) 列举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至少3个)。
    3. (3)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形成了两个战场,试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至少3例)。
    4. (4) 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