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届河南商丘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6-08-15 浏览次数:66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    )

    A . 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 . 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C . 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 . 存在土地买卖现象
  • 2.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久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宗法制的终结 B . 科举制的发展 C .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 家族团结的需要
  • 3.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

    A . 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B . 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C . 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D . 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 4.

    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你认为下列分析符合材料的是(    )

    ①市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③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

    ④南方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陈独秀指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这说明陈独秀

    A . 认为走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 B . 认为奴隶制和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的进步 C . 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中国现行的民主共和制 D . 认识到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 6. 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    )

    A .   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B . 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础 C .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
  • 7. 据统计,1952年院系调整前中国大陆有高校211所,到1953年调整完毕,全国高校被肢解、重组为182所。这些高校以专科为主,专科又以工科为主,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新中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办出特色    B .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 . 实施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D . 落实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
  • 8. 从居民等级的划分看,雅典民主仅为拥有公民权的一些特权人物所享有;但从公民内部享有的权利看,全体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都可担任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成员以及其他民选公职。这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点是(    )

    A . 狭隘性和普遍性相统一 B . 实行直接民主 C . 广泛而又普遍 D . 维护奴隶主特权
  • 9. 有学者认为,15世纪欧洲的绘画把人放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它严格按照物理学规律来绘画,肯定自然主义,反对中世纪的象征主义,为近代科学创造了一个理论前提。该观点 (    )

    A . 描绘了艺术与科学的必然关系 B . 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 C . 否定了神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D . 诠释了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历史条件
  • 10.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

    A .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 . 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 .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 . 分权是历史发展无奈的选择
  • 11.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 .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 . 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 .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 . 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 12. 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 . 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 . 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C . 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距 D .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二、综合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 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 (3) 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时什么?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论道:“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以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尸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今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一一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因素。

  • 1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年出生在意大利,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对于帆船怎么能爬上来的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的发现对世界却产生了当时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 (1) 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背景除材料提供的外,你认为还有哪些?

    2. (2) 发现美洲的说法是站立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运用多种史观进行解读哥伦布远航美洲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