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11-09 浏览次数:13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商朝,商王所居之处实际是国家政治中心。从商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约二百余年,都城凡六迁。包括股墟在内的六处都邑(两处在山东,三处在河南,一处在河北),并不全是股的辖区,如邢、嚣、奄等就处在诸方国的地方。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股商都城迁徙
    A . 形成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 B . 受制于顿繁的自然灾害 C . 保持商在方国联盟的主导地位 D . 导致了政局的动荡不安
  • 2. 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原因在于 (    )
    A . 青铜铸造的繁盛 B . 铁制农具的使用 C . 农业商业的发展 D . 统一大业的完成
  • 3. 秦始皇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对宗法血缘关系进行强力破坏,但他却自命“始皇帝”,希望家族子孙世代传袭皇位。布衣出身的刘邦成为帝王,就将天下视为私产,他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反映出 (    )
    A .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 . “家国同构”格局开始形成 C . 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影响 D . 血缘分封体制全面恢复
  • 4. 魏晋时期,地主经济“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其实与东汉樊重的“闭门成市”一脉相承。据此可知,魏晋时期的地主经济 (    )
    A . 并未与商品经济完全绝缘 B .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 自给自足程度高排斥市场 D . 阻碍了制盐等行业的发展
  • 5. 某同学根据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绘制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人口密度图,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朝代是 (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唐朝 D . 明朝
  • 6.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以地方志中所载北宋进士统计,现在可考的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达9164人,占95.2%.北方诸路仅466人.占总数的4.8%。这是中国科举史上南北及第比例最为悬殊的时期。此现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 . 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地区流动 B . 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处于劣势 C . 全国政治中心伴随经济重心南移 D . 南方经济的发展、政局相对稳定
  • 7. 明洪武八年圣旨:“中书省官我跟前题奏,西安行都卫文书里呈来,说乌思藏哈尔麻剌麻卒尔普寺在那里住坐修行。我想修行是好的勾当,教他稳便在那里住坐,诸色人等休教骚扰,说与那里面官人每知道者。”对材料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 . 明朝继续沿用元朝的中央行政机制 B . 内阁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C . 统治者重视对外友好关系的维护 D . 殿阁大学士负责协理章奏
  • 8. 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在1877年写成日记体(使西纪程).向清政府介绍西洋先进的管理和政教制度,并提出效仿建议。结果郭嵩塑被清廷申斥,书稿毁版。这主要是因为 (    )
    A . 清政府重点学习西方技术 B . 当时还不具备学习西方制度的条件 C . 清政府国守传统治国理念 D . 西方列强采取孤立欣視清政府政策
  • 9. 有学者根据研究成果绘制了《日本分配使用清政府支付的甲午中日战争赔款简表》(如图所示)。据此可推知,日本这一做法 (    )

    A . 使清政府丧失了财政的主导权 B . 颠覆了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 C . 为国际局势持续动荡埋下伏笔 D . 意味若列强瓜分中国的开始
  • 10. 1938年8月,在纪念八一三抗战的讲话中,蒋介石说:“我们的战略,是以持久抗战,消耗敌人的力量,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同年11月,蒋介石又说:“第一个时期的任务,在于尽量消耗敌人的力量,掩护我们后方的准备工作,确立长期抗战的基础。”据此可知,当时 (    )
    A .   正面战场抗战进人相持阶段 B . 国民政府已注意到民众作用 C . 国民政府抗战态度转向消极 D . 国民党认识到抗战任务艰巨
  • 11. 下表是1912—1918年仅在农商部注册登记了的新开设工矿企业概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    )

    时间

    新开设的工矿企业数

    资本总额

    1912年—1914年7月

    99家

    约2455万元

    1914年8月—1918年

    377家

    约11832万元

    A . 说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侵略 B . 为民主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C . 致使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D . 得益于清朝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12. 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 (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 . 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C . 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D . 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 13. 如图是1978~1995年我国收入结构变化图。对图中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

    A .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变化促进居民收入增加 B .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动企业收人稳中有升 C . 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使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日益完善
  • 14. 2013年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并先后成功举办两届“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针对不同全球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    )
    A .   形成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B . 不断调整以适应世界格局变动 C . 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基础 D . 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和奋发有为
  • 15.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量,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考察。后来最有可能被罗马统治者所采纳的是 (    )
    A .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B . 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政治决策 C . 对公民发放公职津贴 D . 陪审法庭依照法律条文判案
  • 16. 自1 651年至1751年的100年里,英格兰人口仅从522万人增长到577万人。1801年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首次人口普查显示,英国人口已经达到1050万人,到1841年人口普查时仅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就达到1590万人。这种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被称为英国“人口革命”。英国发生“人口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    )
    A .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B . 移民政策日益完善 C . 国民消费能力提高 D . 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 17. 18~19世纪的许多政治家,如潘恩、杰弗逊等均认为“民主和宪政互不相容”:民主是暴民的统治.将使文明政府化为乌有;而宪政旨在建立一个有序、公正的政府。这里的“民主”和“宪政"分别是指 (    )
    A . 直接民主、国家宪法 B . 直接民主、有限政府 C . 间接民主、社会契约 D . 间接民主、分权制衡
  • 18. 下表反映了苏联不同年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1926~1939年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面实施 B . 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 . 计划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 .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19. 有学者说,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家之间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国家不论实力强弱都不能不在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从而使中小国家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议事日程中来。该学者意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
    A . 有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B . 促进了国际新秩序建立 C . 实现了生产资源合理配置 D . 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 20. 英国历史学家基斯·洛说:“欧盟为欧洲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探讨的场所……人们更愿意用语言指出问题,而不是用子弹和炮弹。”此观点意在说明欧盟的建立 (    )
    A . 是战争教训的结果 B . 有利于欧洲的和平 C . 促进了欧洲的团结 D . 实现了欧洲一体化
  • 21.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 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 . 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 . 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 D . 改革具有艰巨性复杂性
  • 22. 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 . 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 . 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 . 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洛阳繁荣 D . 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 23. 读下图,判断发生在下列各地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

    A . ①西安: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B . ②开封: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C . ③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 . ④上海: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 24. 下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 (    )

    A . “四民平等” B . “文明开化” C . “废藩置县” D . “殖产兴业”
  • 25. 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A . 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 . 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 . 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 . 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 26. 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    )
    A . 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 . 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 . 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 . 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 27. 下表内容与20世纪初的国际格局有关,请指出其中对史实推论错误的一项是 (    )

    史实

    推论

    选项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所造成的

    A

    《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B

    英国的世界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遭到美国挑战

    英国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

    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D

    A . A B . B C . C D . D
  • 28.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博学多才,工于辞令,被称为“百灵鸟”。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态度强硬,力图重创德国,被冠以“老虎”称号。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老谋深算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而日本内阁大臣牧野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得到这个雅号是由于 (    )
    A . 实力不足,无法抗衡英美 B . 日本人保持谦谦君子形象 C . 奉行沉默是金的处事原则 D . 无心欧洲,专注远东利益
  • 29. 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不断扩大。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


    A . 都是绥靖政策的必然结果 B . 都有利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C . 直接决定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命运 D . 都是法西斯军队实施的突然袭击
  • 30. 有人形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格局时说:“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否决权却归于无效。”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 . 联合国成立之初曾经被美国控制和操纵 B . 一段时间内联合国没有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C . 导致联合国在最初的十多年中无法采取维和行动 D . 中苏两国一度被排斥于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
二、材料分析题
  • 31. 中国历史上发展出很高明的国家治理技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汉末年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 (2)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古代国家治理技术对当代的借鉴价值。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丝、麻布、第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麦为笠,穿线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  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收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收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民兼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不同,并说明新时期农户兼业的影响。
  • 33. 古代中国政区演变的历史,即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代政区设置的演变

    时期

    一级政区设置

    一级政区所辖政区

    县、道

    两汉前期

    郡、封国

    县、道、邑、侯国

    两汉后期

    郡、封国

    魏晋南北朝

    郡、封国

    隋唐前期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藩镇)

    州、府

    路(分为四监司,各有分工,互不统辖)

    府、州、军、监

    行省

    路、府、州

    “三司”(省)

    府、州

    结合古代中国“政区设置”的变化,说明政区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