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石狮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更新时间:2020-11-06 浏览次数:2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酝酿(yùn liàng)    抖(sǒu)    应(hé)      窠巢(kē cháo) B . 上(xiāng)       (jí)        蓄(chù)     清(chéng) C . (guǎng)       静(mì)    高(miǎo)    临(lì) D . 镜(líng)      倜(tiáo)    菜(qí)      发(jiào)
  • 2. 下列句子中,没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 .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 .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D .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的作者分别是老舍和刘湛秋。 B .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C . 老舍原名舒庆春,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等。 D . 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二、句子默写
  • 4. 默写。
    1. (1)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朱自清《春》)
    2. (2) 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
    3. (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4. (4)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5)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6. (6)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7. (7)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老舍《济南的冬天》)
    8. (8) “”,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9. (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物以抒发自己悲苦哀怨之情的诗句是:
    10. (10) 《次北固山下》表达作者乡思之情的句子是:
三、基础知识综合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轻轻地打开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解决散步时的分歧(甲)    (彰显   显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瘫痪的史铁生在秋天怀念与母亲(乙)     (分别   诀别)时收获着“好好儿活”的勇气;跟轻风流水应和  ①   (A.hé   B.hè)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还有那可爱的水藻把终年zhù   ②    (A.贮   B.储)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收眼底的有一片片天光云影,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

    1. (1) 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②

    2. (2) 从(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

      (甲)        (乙)      

    3. (3) 文末画线两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调整后一句的语序,使它与前一句的句式一致,把调整后的句子写出来。(可以增删一两个字词)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 (1) 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 .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2. (2)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五、课内阅读
  • 7.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太丘

      去后

      而去

      入门不

    2.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期日/中 B . 对/子骂父 C . 下车/引之 D . 元方入/门不顾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4. (4) “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六、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盘扣子

    张丽钧

    我在审视母亲的人生轨迹时,发现它是枣核儿形的:起初,母亲的世界在南旺村那个狭小的院子里;后来,她的世界延伸到了晋州文化馆;再后来,她的世界竟然还能抵达椰风海韵的湛江……然而,大约十年前,母亲的“枣核儿”开始悲凉地收拢。慢慢滑向比先前那一端更逼仄的另一端。随着母亲的膝关节类的加重,她的世界从县城缩小到西关,再缩小到院落、房间……

    ②母亲越来越离不开人了。有时候,弟弟、弟妹出去片刻,她都会惊慌不已。她心中藏着一种尖锐的怕,就算她不说。我们也猜得透

    ③这次回家,我问母亲:“妈,你可还记得怎样盘那种蒜疙瘩扣么?”

    ④母亲黯然道:“记性越来越差,怕是早忘啦。”

    ⑤我便找出事先备好的各色丝绳,递给她。

    母亲背光坐着,带着喜爱之情摩挲着那些滑顺的丝绳,慢慢拈起一根,不太自信地将两头搭在一起,又慌张的扯开。

    ⑦我鼓励她说:“妈,你还记得我那件致红色法兰绒的坎肩不?那上面不就是你盘的扣子吗?每年到秋天我都要穿一穿它呢!我一直想跟你学盘扣子,可是一直没学会……”母亲听了,数落我道:“手指头中间长着蹼呢——拙呀!”

    ⑧我摊开手学,装傻道:“啊? 蹼在哪儿呢?在哪儿呢?”

    ⑨母亲仿佛在数落我中汲取了力量,脸上有了明快和自信,继而,这自信力蔓延传到手上,只见她笑了一声,两只苍老的手笃定地动起来。

    ⑩扭,结,抽,拉,母亲的手从容地舞着,神助般地,她终于盘成了一个完美的扣子!

    ⑾接着,我又贪婪地递上丝绳,央她再盘,央她教我盘。

    ⑿母亲越盘越娴熟,那过硬的“童子功”又悄然回到了她的手上。

    ⒀母亲是多么快活!她对来借簸箕的邻居大声说:这不,我家大闺女稀罕我盘的蒜疙瘩扣,让我给她盘!你看看,都盘了这么多了!

    我毫不吝惜地赞美母亲的作品,毫不掩饰地表达想要更多扣子的愿望。母亲则因为帮我做了我无力做成的事而开心了整整一天。

    ⒂我悄悄跟自己说:“母亲那尖尖的‘枣核儿’能吸附些微的快乐,该有多么不易!所以,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不能学全盘扣子,绝不能……”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盘扣子”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 . 文章开头“在审视母亲的人生轨迹时,发现它是枣核儿形的”,“枣核儿形”概括了母亲的一生、晚景的悲凉,流露出儿女对母亲晚年的忧虑之情。 C . 第②段画线句“她心中藏着一种尖锐的怕”,这种“尖锐的怕”指的是母亲年老孤独多病,害怕自己年老无用会遭儿女的嫌弃。 D . 第⒁段画线句两个“毫不”体现了“我”的贪婪、不知足,希望多给“我”盘些扣子 。
    2. (2) 请从文中“我”的角度来叙述事件,并在空白方格内填写相应的内容。

      事件

      母亲的心情

      A

      黯然

      我让母亲盘扣子

      不太自信、慌张

      我鼓励母亲盘扣子

      B

      我央求母亲帮我盘扣子

      快活

      C

      开心

    3. (3) 请按要求赏析语句。

      ①母亲背光坐着,带着喜爱之情摩挲着那些滑顺的丝绳,慢慢拈起一根,不太自信地将两头搭在起,又慌张地扯开。(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接着,我又贪婪地递上丝绳,央她再盘,央她教我盘。(赏析加点词的作用)

    4. (4) 标题“盘扣子”有什么作用?
    5. (5) 选文最后写道:“在母亲的有生之年,我不能学会盘扣子,绝不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我”不能学会盘扣子?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梁,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浸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做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⑾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文/蔺丽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②至④段的内容的主要写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的故乡密码。 B . 第④段画线句两个加点词“发白”,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前者表现了雨靴因为长时间浸泡在盐水里的老化现象,后者表现了人因为过于的操劳而显得苍老的样子。 C .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这些瓜果在夕阳下都镀上一层金色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 D . 第⑦段运用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林间百鸟图,表现了家乡有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 (2) 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3) 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 1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⑾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⑿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⒀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3年第35期)

    1. (1)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 (2) 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4. (4) 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七、综合性学习
  • 1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湖北,一场作文竞赛中,有超两成的学生在《家长的“陋习”》这道题目下抱怨“他们太爱玩手机了”;在杭州,一所小学专门设立“抬头日”,希望家长每个月能有一天放下工作,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媒体聚光灯下,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材料二)下表是关于“父母陪伴孩子时同进行的其它活动”的调查数据

    (材料三)父母到底该如何陪伴孩子?以下是针对这个问题的采访记录。

    微笑(儿子10岁):时间尽量和孩子同步就好,陪伴时专注陪伴,忙时各自忙。目前想的是得再奋斗奋斗,等孩子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认为你落伍,有话还愿意和你谈。

    任意(女儿15岁):女儿高中了,还是挺欢迎我的陪伴,甚至会“强迫”我陪她。比如周末一起看电影,一起爬山。因为小时候就这么过来的,所以现在也还是会保留这些习惯。

    陈凤伟(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副校长):除了陪孩子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像读书、游戏、参观、旅游等,寓教育于活动中,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像按时作息、吃饭不挑食、与家人朋友相处真诚有礼、外出遵守公共秩序等,不经意的“陪伴”效应更大。

    杨清暇(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孩子成长过程中,空间上的距离并不意味着我们与孩子心理上的疏远,用心的父母并不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忽略孩子成长。在儿子傅聪离家留学波兰期间,傅雷10年书信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最珍贵的爱。如今的网络时代,父母再忙也可以抽出时间和孩子视频、语音交流,保持对孩子日常的关注。

    1. (1) 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 . 40%以上的孩子在作文中表示,家长们太爱低头玩手机了。 B . 与做家务、玩手机相比较而言,读书能较好提高陪伴质量。 C . 有专家认为,在网络时代时空的阻隔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D . 孩子不需要一直陪伴,家长的主要任务是要努力奋斗不能落伍。
    2. (2) 阅读(材料二),请概括“父母陪伴孩子时同进行的其它活动”的表现。
    3. (3)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阅读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八、名著阅读 <p align=left >名著阅读</p>
  • 12. 名著导读
    1. (1)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的两篇。  (

      ③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从东海龙王那里抢来的“定海神针”,能长能短,取经道路上屡建奇功。  (

    2. (2) 请写出两个《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里关于“孝”的典故有哪些?
    3. (3) 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故事情节。
九、作文
  • 13. 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字数550字以上;书写要工整,标点要规范;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