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临清市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7-10-20 浏览次数:95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二、填表题
三、综合题
  • 31. 阅读下列材料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成为华夏民族强盛不衰的灵魂。中国文化中心由北往南迁移,大致上也是沿着运河的西北——东南方向前进的。明清以来,繁忙的大运河更是将富庶的江南与帝国心脏紧密相连,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其文史意义早已超脱桨声灯影的本体。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挭,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辛亥革命后,清运寿终正寝。

                                                    ——摘编自《大运河漕运的兴衰》

    请回答:

    1. (1) 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如何?
    2. (2) 依据材料归纳大运河的作用逐渐衰落的原因。
    3. (3)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 32. (2017七下·临清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得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能照抄材料原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吾”为避免“一朝而败”采取了哪些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朕”是谁?“朕”接受魏征“偃革兴文,布得施惠”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政策?

    3. (3) 据材料二分析,“朕”采纳了魏征的建议,取得了什么效果?

  • 33. (2017七下·临清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过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今湖北荆州、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归纳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元年间实行哪些措施对上述局面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

  • 34. (2017七下·临清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了商品的交换。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借债人则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

    请回答:

    1. (1) 材料中记述的“信用券”“纸币”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2. (2) 由材料分析,宋代商人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 35. (2017七下·临清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据中原),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比若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可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契丹”和“拓跋”分别建立的什么政权?

    2. (2) 材料二说明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3. (3) 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哪些方面仿效“汉法”?这些仿效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