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10-21 浏览次数:19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许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尊卑有序,齐之以礼”;老子提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者的主张相似之处是(   )
    A . 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 . 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C . 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D . 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
  • 2. 钱穆认为:春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发展到一种极优美、极高尚、极雅致的时代。这主要表现在(   )
    A . 礼崩乐坏的现状 B . 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 . 以民间歌谣表达利益诉求 D . 诸子百家极力宣传古典文化
  • 3. 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把“朋友有信”纳入“五伦”之中;荀子认为讲诚信则政治公正清明。这表明当时儒家(   )
    A . 顺应自然追求个性 B . 重视塑造忠君思想 C . 力图维护伦理秩序 D . 积极建构文化认同
  • 4.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 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柄来震慑臣民 B . 中国古代道德与法律的界限模糊 C . 在礼的基础上,也推崇法家和墨家等思想 D . 认为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
  • 5. 《列子杨朱》中写道:“杨朱曰:‘古人之,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一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下列观点与杨朱思想相似的是(   )
    A . 苛政猛于虎也 B .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 我无为,而民自化 D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6. 自汉高祖初年至汉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
    A . 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B . 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C . 汉初统治思想较前代有所变化 D . 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 7. 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常使民无知无欲”。汉初统治者采取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两者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是(   )
    A . 法家思想弊端暴露无遗 B . 战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C . 人心不古百姓怨声载道 D . 儒家思想未能形成体系
  • 8. 《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止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月的是( )
    A . 提出顺应天命 B . 强调以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 . 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 D . 主张知行合一以重建儒家信仰
  • 9. 如图是西汉文翁纪念馆图,《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一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文翁因好学中利一举受重用 B . 汉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 C . 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 D . 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
  • 10. 以“大汉”“皇汉”“圣汉”“强汉”自称的汉代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这反映出汉代(   )
    A . 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B . 具有鲜明的文化自信力 C . 发达的农耕文明 D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11.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主要说明佛教(   )
    A . 出现三教并行局面 B . 呈现本土化趋势 C . 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 . 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 12. 韩愈对佛教进行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这说明(   )
    A . 衣佛教开始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B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家思想 C . 韩愈、柳宗元为理学产生奠定了基础 D . 儒学地位低于道家
  • 13.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
    A . 人们的行为准则与天道结合 B . 创立出与佛道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 . 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 . 重新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14. 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如果让王守仁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有可能达成的共识是(   )
    A .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C . 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D .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 15. 明代有位诗人写道“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植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首诗说明他主张(   )
    A . 人的是非善恶来画固有的本性 B . 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 . 通过学习古代典藉以增长知识 D . 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 16. 李贽提出“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邃以定本行商法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李贽提倡不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 B . 李贽具有历史批判精神 C . 李贽主张“与世推移”的时代发展观 D . 李贽否定君主专制
  • 17.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以下最符合两人的观点的是(   )
    A .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D . 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青制
  • 18.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言:“两淮岁课百余万,安所取之?取之商也……若束缚之,急使之,一无乎所顾,令天下安得岁增民间百余万粟,输九边以为兵食者乎夕”这反映顾炎武(   )
    A . 以农为本思想 B . 主张经世致用 C . 倡导工商皆本 D . 提倡轻徭薄赋
  • 19. (2018高二上·长春月考)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是(    )
    A . 李贽 B . 王夫之 C . 黄宗羲 D . 顾炎武
  • 20.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 .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D . 对传统儒学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21. 大建筑师维特鲁威转述古希腊人的理论:“建筑物……必须按照人体各部分的式样制定严格比例。”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思想的是(   )
    A . 美德即知识 B . 认识你自己 C .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 追求生命的价值
  • 22. (2019高二上·蕉岭月考) 一位古希腊先哲认为:“一般说来,灵魂所企图或承受的一切,如果在知识的指导之下,结局就是幸福,如果在无知的指导之下,则结局就相反。”这位哲学家最有可能是( )
    A . 普罗泰格拉 B . 苏格拉底 C . 梭伦 D . 克里斯提尼
  • 23.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并指出该社会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品质。与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
    A . 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 B . 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 C . 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 . 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 24.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的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要发生类似的事件的人,认为我的著述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修昔底德意图是(   )
    A . 让历史能忠于客观现实 B . 避免了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 C . 从历史探寻社会规律的特征 D . 历史著述会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二、材料分析题
  • 25.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思想之一,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韩愈《原道》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 (2) 材料二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对宋代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3. (3) 对于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哥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摘自岳麓版教科书)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知识即美德;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摘自人民版教科书)

    材料二  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始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作为研究方向,在研究中,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此后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继续这一命题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直接成为西方自由主义者关于民主基础上的法律和“法律下的自由”的思想渊源以及建立法律统治的正当理由。从此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构成西方法治理论的精神底蕴。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 (1) 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体现的普罗塔哥拉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希腊先哲的贡献,说明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端。
三、论述题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已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