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霞山职业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0-10-21 浏览次数:112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 1. (2017七下·高安期中)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 . 隋炀帝 B . 唐太宗 C . 隋文帝 D . 唐玄宗
  • 2.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A . 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B . 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C . 减少了官僚机构中的无用官职 D . 使士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 3. (2017·娄底) 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财政、司法和军事。这一措施有助于(  )

    A .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 . 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 4.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A . 促进了中外交流 B .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巩固了国家统治
  • 5. 下图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 . 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B .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C . 澶渊之盟  安史之乱 D . 贞观之治  澶渊之盟
  • 6. “天发一矢胡无酋(阵前射死敌酋长),河冰亦破沙水流(河冰融化河水流)。欢盟从此至今日(结盟和好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丞相寇准功第一)。”王安石的这几句诗和下面哪一事件密切相关( )
    A . 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B . 北宋与辽的和战 C . 北宋与金的和战 D . 南宋与金的和战
  • 7. 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玉树临风、帅气十足的陈尧咨陪辽国使者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将。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他:“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 . 文武并重的传统 B . 重武轻文的观念 C . 颜值和门第备受推崇 D . 重文轻武的传统
  • 8. 对以下有关《天工开物》内容的介绍,正确的是( )

    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制盐、糖、油的方法,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制衣、染色技术,从五金采冶、车船制造到珠玉、宝石工艺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并配有插图。

    ①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②有助于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

    ③可用于指导手工业生产  ④该书图文并茂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9. (2018七下·泰兴期中) 唐朝“胡风盛行”,许多外来宗教得到传播,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现象反映了唐朝社会风尚呈现的特点是(    )
    A . 奢侈浪费 B . 单一保守 C . 多元开放 D . 繁荣创新
  • 10.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 . 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B .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 重用有才能的人
  • 11. (2018七下·揭西期末)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唐女祸》中写道:“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观点(    )
    A . 正确,说明了用人不当的危害 B . 错误,忽视了藩镇割据的影响 C . 正确,揭露了君主生活的腐败 D . 错误,夸大了个人对历史的影响
  • 1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有敢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 . 让群臣监督皇帝 B . 精简政府机构 C . 加强君主专制 D . 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
  • 13. 李自成起义军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一支,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很快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 )
    A . “严禁杀掠” B . “免粮分田” C . “发放钱粮” D . “均田免粮”
  • 14. 有人认为,隋炀帝虽然被视为暴君,但他对历史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下列说法与隋炀帝无关的是( )
    A . 在位期间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B . 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统一了全国 C . 统治后期暴虐无道,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 . 正式设置进士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15. 从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我们主要感受到了( )
    A . 宋朝经济的繁荣,祖国河山的壮美 B . 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 C . 人民生活的安逸,文化艺术的繁荣 D . 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 16. 张学良晚年曾作诗:“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籍。”该诗赞扬的是( )
    A . 明成祖 B . 郑和 C . 戚继光 D . 郑成功
  • 17. 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 . 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 . 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 . 企业之间票据流通频繁
  • 18.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内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 成吉思汗 B . 忽必烈  C . 完颜阿骨打 D . 耶律阿保机
  • 19. 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 . 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 . 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 . 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 20. (2016·广东) 据载,清政府的官员都不知道俄国人要求的领土有多大,兴安岭离乌苏里江有多远,还有哪些内容在《尼布楚条约》中尚未确定.材料中“俄国人要求的领土”位于我国(  )

    A . 东北 B . 西北 C . 东南 D . 西南
二、综合题(共40分)
  • 21. 隋唐时期是我国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学习时绘制年代尺是一种有效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将上面中国历史某一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

      A.  B. 

      C.  D.

    2. (2)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的起止时间。
    3. (3) 隋朝大运河的中心A为  ,北至B  ,南至C  。
    4. (4)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 (5) 你能说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影响吗?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四  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柏杨

    材料五  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

    ——摘自习近平“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

    1. (1) 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2. (2)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哪两个地方官职之间的权力互相制衡?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3. (3) 材料三中的“工匠”与常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4. (4) 材料四中所说他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的是哪里?这一事件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5. (5) 依据材料五并联系现实,简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 23. 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加强了南北经济的融合……到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可谓并驾齐驱……与南北朝相比,都城总体上向南迁移……这种发展趋势为南宋建都东南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再思考》

    材料二 安史之乱,江淮独全;历五季纷争,中原之地五易其姓,杀戮几尽,而东南之邦,民有定主……自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

    ——《山堂先生群书考索》

    材料三

    材料四  千百年来的滥垦滥伐,严重破坏了(北方)黄土高原的植被……自唐以降,陕北黄土高原上水、旱、风、雹横行肆掠……而诸业并举、农工商并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度开发得到了优厚的回报。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

    1. (1) 材料一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南宋定都在哪里?
    2. (2)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什么影响?“五季纷争”反映出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到什么历史时期?材料二认为“东南渐重”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图1所示物品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为鼓励图2所示的贸易活动,宋朝设置了什么机构进行管理?
    4. (4) 材料四认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5. (5) 结合以上探究,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