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七中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

更新时间:2020-09-22 浏览次数:2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0·宁波模拟)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指国家;“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 B . 古代文人常用字、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陶庵梦忆》、《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C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D . “豁然开朗”、“觥筹交错”、“心旷神怡”、“雾凇沆砀”分别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笑容是一种生活上的艺术。它可以使一个面貌平(yōng)    的人变为美丽,可以使本来陌生的人们突然消除了距离,更可以使你那敏锐善感的朋友得到友情的鼓(lì)    而最重要的是,(    )你本来很烦 , 而假如你仍肯勉自己在人前带上个一点笑容的话,那由别人那里交换而来的愉悦的回报,也会很巧妙地冰释掉你的忧闷心情,而使你突然觉得人间温暖起来。

    ——罗兰《带点笑容》

    1. (1) 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填写汉字。

      ①平(yōng)

      ②鼓(lì)

    2. (2) 加点字“强”在文句中正确的读音是(  )
      A . Giǎng B . qiáng
    3. (3) 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选择缺少的关联词( )
      A . 虽然 B . 即使
三、情景默写
  • 3. 古诗文名句积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逆境面前有多少仁人志士发出了自己的感慨。面对贬谪,刘长卿郁郁不得志,发出了“①,湘水无情吊岂知”的嗟叹;韩愈没有忏悔,也没有屈服,而是将满怀幽怨诉诸笔端“云横秦岭家何在?②;但刘禹锡却没有因为二十三年的凄苦而妄自菲薄,他以杯酒振作精神,借典故写出了对未来的憧憬“沉舟侧畔千帆过,③”;而李白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即使前路有重重困难也一定会劈波斩浪,写下了“④”的千古名句。面对离乡背井,诗人们都以月亮表明自己思乡思亲的心意,杜甫在《月夜忆舍弟》里说:“露从今夜白,⑤”,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但愿人长久,⑥”,温庭筠在《商山早行》里说:“⑦,人迹板桥霜”。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请连续写出两句鼓励自己古诗(不可采用卷中出现的诗句):“⑧”。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著阅读
  • 5. 名著阅读。
    1. (1) 根据《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的内容,选出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____)
      A .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类。 B . 《世说新语》语言简练传神,每则故事长不过百余字,短则寥寥十数言,但名士们的形象都跃然纸上。 C .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长篇小说集,情节离奇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绘细腻,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D . 《聊斋志异》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描写狐鬼花妖的故事,尤其是狐幻化为人,与痴情的书生演绎出一段段缠绵的恋情。
    2. (2) 根据《儒林外史》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头撞贡院号板

      为科举而生

      一耳光打醒范举人

      市井势利小人

      自学画荷

      不求官爵

    3. (3) 《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民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人,责任到底在谁?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甲: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他的变质。从文中所写来看,在他的身上,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人生价值取向对他的腐蚀最为明显。在封建主流意识中,功名富贵是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砝码。生活其中的青年士子,精神无所依归,只能按照统治阶级规定好的路线前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溜须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我的观点:                                                                             

六、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文章,按要求完成题目。

    阿庆基“造反”

    [芬兰]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呢!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⑤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⑥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⑧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⑩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关于“一条板凳撬起一篇小说”的讨论:

    某班同学阅读了本文后,有两位同学就文中反复出现的“板凳”展开了讨论。请阅读他们的对话,补全空缺部分。(为了方便讨论,文中有关“板凳”的语句都已划出并标上了序号。)

    小文:这篇文章真奇怪,一个故事中竟然有10次反复提到“板凳”,我感觉有点啰嗦重复。

    小明:你可别小看了这“板凳”,它可撬起了整篇小说呢!

    小文:何以见得?

    小明:你看,故事的开端写到阿庆基为了休息,坐在那条板凳上;故事的发展写到

    1. (1) ① 时,他还坐在那条板凳上;故事的高潮是②,是因为他呆坐在板凳上;故事的结局是他被定罪为“造反”后,觉悟到世界上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小文:哦,我明白了,“板凳”在故事情节上起到的作用是:③

    2. (2) 小明:文中不但重复出现“板凳”一词,还重复出现完全相同的句子,如:“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 小文:这恐怕不是赘笔吧! 小明:是的,从全文和阿庆基这个人物来看,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
    3. (3) 小文:不过,我发现有些句子看似相同,但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第⑤和⑧句,同样是写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但用的是“反正”和“只不过”两个词。结合着这两句话的语句,就能发现这细微的用词差别背后是人物心理的差别:

      小明:正是这样的差别,让我们看到了阿庆基②的人物形象。
    4. (4) 小文:文章结尾处阿庆基的觉悟更是意蕴深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起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的碑文《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结合课文内容和这篇碑文,我这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小文:果然是“一条板凳撬起一篇小说”啊!
      链接材料: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马丁.尼莫拉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注:马丁.尼莫拉的忏悔诗铭刻在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看客”的主题阅读

    (名词由来)看客是一个汉语词汇,指观众,读者,旁观者。最先出自鲁迅的《呐喊》自序,有深刻含义,指旁观者。巴金《家》等也有相关记载。

    (直击现场)2018年10月28日,刘某在四季花城站上22路公交车,目的地为壹号家居馆站。道路维修,公交车改道。车至南滨公园站,驾驶员冉某提醒到壹号家居馆的乘客下车,刘某未下车。当刘某发现已过目的地站,要求下车,但该处无公交车站,冉某未停车。刘某走到冉某右后侧,指责并两次持手机攻击正在驾驶的冉某。冉某多次转头与其解释、争吵,右手放开方向盘与其互殴。最终车辆失控,与对向正常行驶的小轿车相撞后,撞断护栏坠入江中,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实事评论)当车上其他乘客选择保持沉默,旁观者下一秒便成为了遇难者。看客殒命,这场事故被人们包装成一则警世的人性寓言。

    如果及时制止会怎样?媒体翻出了今年4月20日的视频,湖南一辆开往长沙的客车上,一名男乘客因错过站点,让司机违规停车遭到拒绝后竟然公然抢夺方向盘。此时,另外名男乘客飞身一脚,将闹事的乘客踹开。

    “这神之一踹应该全国推广。” “我们还要保持沉默吗?”

    很多人联想到了短片《车四十四》。44号大巴车女司机受歹徒侮辱,乘客无人制止,只有一名男乘客挺身而出,却被歹徒反刺一刀。女司机受辱后被放了回来继续开车,将见义勇为的男乘客赶下了车。郁闷的男乘客搭上了另外一辆车,不久他看见有警车驶过,原来,女司机把44号车开进山沟,车上所有人全部遇难。

    “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这句用来批判看客的话被反复使用。可是,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上的遇难者们的悲剧,可以用冷漠的旁观者来解释吗?

    车上其他乘客在事发之时处境如何,我们毫不知情。从公开的资料看,我们只知在坠江前的几十秒内无人出手制止。是否有呵斥或劝解无从所知。当争吵升级至打斗,短短两秒时间公交车便坠向江面,车上的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制止。

    当新闻事件中出现看客的角色,总会有人想到追究看客的责任。但归属责任要以理清

    事实为前提。22路公交车上的13名受难者,他们或许以为那只是一场不会引发严重后果的言语争吵,当发现事态有变,制止,已经来不及。对于在22路公交车上枉死的遇难者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贸然使用“看客”去定义显然不妥。

    (根据“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缩写)

    (媒体呼吁)

    我们呼唤理性的“看客”

    山西晚报新媒体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

    一直喜欢鲁迅。他目光深邃,仿佛可以洞察一切;他言辞犀利,像一把匕首,插入敌人的胸膛;他也给我们了一面镜子,我们照一照,便能看见自己脸上的灰尘,透过每一副躯壳,看见灵魂深处隐藏的麻木和愚昧。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依然记得《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的沙皇俄国屠杀中国人的场面,刺痛作者的不仅仅是鲜血,更重要的是周围麻木不仁的看客,那一刻,鲁迅弃医从文,决定拯救国人麻木不仁的思想、灵魂。他做到了,他拉开了笼罩在中国人头顶的那块黑幕,让光明透了进来,一篇篇战斗檄文像号角,唤醒了一批批有志青年和黑暗、愚昧做斗争。

    摆脱了黑暗,中国的看客还需要用理性来战胜愚昧。最近,台风“山竹”已经淡出我们的视线,可给我们的伤害依然无法抹去。在事故中丧失的生命,无法估量的财产损失,让人在惋惜的同时,深感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无助。在警方一再警示下,竟然有人想成为网红驱车前往,就为了拍“山竹”的狰容,更有甚者用绳子拴着狗,把狗当成风筝。我们在声讨这些视生命如草芥的人的同时,也静静地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做过无聊的 “看客”?如若身边没有缺乏理智的看客,他们的视频给谁看呢?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车祸现场,总有一些人不是第一时间抢救伤亡者,而是围观的围观,拍视频的拍视频;有人要跳楼,围观几个小时,等不及了,竟然起哄,脆弱的生命一跃而下;吃个饭,拍视频,受点伤,擦破皮,拍视频信息快餐化的时代有没有觉得大家都在裸奔?

    也有人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在想,没有滋长的土壤,“存在”也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不去绑架别人的思想、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成为理智的看客,可以成为有趣的灵魂,拒绝无聊,拒绝麻木,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精彩的世界;呼唤理智的看客,识破伪装的道具。

    (链接课文)

    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

    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象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变色龙》

    1. (1)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词由来)告诉我们,“看客”一词最早见于鲁迅的文章,后来的词义范围逐渐扩大。 B . (直击现场)中记者对“重庆公交车案”这一新闻的报道不带主观感情色彩,这是由“新闻的要真实客观,必须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决定的。 C . (实事评论)引用“雪崩时,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是想说明任何灾祸中的受难者都有其遭遇不幸的必然性。 D . (媒体呼吁)列举有人为了拍“山竹”的狰容想成为网红,便不顾警察阻拦驱车前往的例子,是为了让人们反思自己是否是围观这些视频的无聊“看客”,从而证明看客的愚昧。
    2. (2) (实事评论)中作者对短片《车四十四》(除一名男乘客)和“重庆公交车案”中的乘客是否都定义为“看客”?请写出理由。
    3. (3) 文中画线句有什么含义?请联系语境作答。
    4. (4) 请结合阅读体验和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理性的“看客”。
七、对比阅读
  •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 , 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 ,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 ,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 , 窜斥流离,而终不可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

    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

    (选自《祭欧阳文忠公文·临川先生文集》)

    (丙)

    黄溪夜泊

    (北宋)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豪健俊伟:豪放、强劲,英俊、奇伟;②清音幽韵:清亮幽雅的韵调;③雄辞闳辩:雄伟宏广的文辞;④上下往复:升升降降,调出调进;⑤屯邅(zhūn zhān):处境艰难困苦。困踬(zhì):困厄不得升进。踬:跌倒,受挫。⑥此诗是作者于景祐四年(1037)被贬夷陵时经黄溪所作。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而终不可

      ②其谁与

    2. (2)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示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如公器质深厚

      A .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B . 盛衰兴废 C . 属予作文以记 D . 心而寓之酒也
    3. (3)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公 仕 宦 四 十 年 上 下 往 复 感 世 路 之 崎 岖

    4. (4) (乙)文用了两处“呜呼”,你认为这两处“呜呼”应当用什么样语气来读?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5. (5) 王安石在(乙)文中提到了欧阳修诗文的特点,请你就(丙)诗来印证王安石的观点。
    6. (6) 有人评价欧阳修是“达者在纷争中的坚持”,这样的评价是否合适?请你结合(甲)(乙)(丙)三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八、作文
  • 9.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市图书馆特此推出天一讲堂国庆专场讲座——《中共抗战与新中国诞生》,主讲人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张云教授,时间为2019年10月5日下午2点,地点为宁波市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请你结合讲座海报,为宁波市图书馆写一则通知。

    图片_x0020_100006 图片_x0020_100007

  • 10. 作文。

    孤独寂寞时,温馨的问候最难得;失意悲伤时,忠诚的守护最难得;得意忘形时,冷峻的警示最难得;尴尬懊丧时,宽容的勉励最难得……

    请以“  ▲ 最难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 11. 作文。

    一只老鹰从高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请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