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九校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

更新时间:2020-09-22 浏览次数:227 类型:月考试卷
一、字词书写
  • 1. 根据以下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亲爱的同学,你好!在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màn)①游在诗意的课堂中,遇见现代诗的美好,也感受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深深爱恋和对(lí)②明的热切呼唤;在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中,我们走近名家,学习他们深邃的(zhēn)③言警句,提高思辨的能力;在小说的广(mào)④天地里,我们随着主人公一起体验别样的生活,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在文言单元,我们紧跟古人的脚步,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相信你一定收获不少吧!现在就请你自信地完成以下的答卷吧。

二、课内阅读
  • 2. 古诗文整理
    1. (1) 在“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中,小瓯同学发现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中国人的风骨。贬官二十多年的刘禹锡在归来之时高歌“沉舟侧畔千帆过, ①”,展现了他面对人生困厄的豁达胸襟;“②,直挂远帆济沧海”两句看出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再次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孔圣人的一句“③, ④”也启示我们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一味地抱怨天,责怪人,而是要积极地从自身寻找原因。
    2. (2) 小瓯同学在整理古诗文时,聚焦景物描写做了以下表格,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诗文

      出处

      作 者

      赏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短短几句,便实现了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物与人的融合,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商山早行》

      温庭筠

      连用六个名词,巧妙地将六种景物进行排列,仿佛淡墨勾勒,描绘出一幅深秋霜晨图。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③,④

      《行香子》

      秦观

      好一派生机盎然!简单的勾勒,浅近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

      发现:通过以上整理,小瓯发现⑤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手法。借助这种手法,寥寥几笔,却神韵自出。

    3. (3) 下图是小瓯同学对第三单元文言字词做的部分整理,请按顺序将他空缺的解释补充完整,并订正其错误答案。

      补充:①

      订正:④

三、名著阅读
  • 3. 根据阅读,完成以下“水浒传”主题阅读自主学习单。

    代表人物

    上山前主要事件

    上山原因

    综合发现

    林冲

    关于梁山:

    A.梁山是好汉的“避难所”;

    B.梁山是好汉的“理想国”;

    C.上梁山是好汉的“命中注定”。

    你赞同哪种说法?结合原著简要说明原因。

    关胜

    他精通兵法,使一把青龙偃月刀。领兵攻打梁山以解北京之围,一人独战林冲、秦明二人,后呼延灼用计引他入寨,降服了他。战败后,他感宋江有胆识、重义气,归顺梁山。

    她在孟州道十字坡与丈夫开酒店卖人肉。武松被发配路过时险遭其毒手,武松假装醉酒捉住了她,后武松邀她上二龙山,二龙山被兼并后归顺梁山。

    自愿上山

四、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隧道

    (前苏联)康·麦里汉

    列车早不停晚不停偏偏停在隧道里:第一节车厢已经钻出了隧道,而最后一节还没有进去。

    列车意外停车,乘客们都着急,只有坐在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位旅客不但不生气,反而感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他那节车厢比别的车厢明亮,而是因为他的父亲就住在隧道附近。

    他每次休假都要经过这条隧道,可列车不在这儿停车,所以他好几年没有见到父亲了。

    这位旅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叫住顺着车厢走过来的列车员,问道:“出什么事了?”

    “隧道口的铁轨坏了。”

    “得停多长时间?”

    “至少得四个钟头吧!”列车员说罢,转身走向隧道另一端。

    车厢对面有个电话亭。这位旅客下车给父亲挂了电话,接电话的人告诉说,他父亲正在上班,并把父亲工作地点的电话号码给了他。于是他又往父亲工作的地点挂了电话。

    “是儿子吗?”父亲不知怎的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真不凑巧!”父亲难过地说,“我正好还要干四个钟头才能下班。”

    “你不能请个假吗?”

    “不行呀,”父亲答道,“任务很紧,或许我能想个法子。”

    旅客挂上听筒。这时列车员正好从隧道里走了过来。

    “再过两个钟头就发车。”他说。

    “怎么,过两个钟头!”这位旅客叫了一声,“你刚才不是说要等四个钟头吗?”

    “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现在他又说,只要两个钟头就够了。”列车员说完,转身又向隧道另一端走去。

    旅客飞快地跑向电话亭。

    “爸,你听我说,是这么回事,不是四个钟头,我只有两个钟头了!”

    “真糟糕!”父亲伤心地说,“好吧,我加把劲,也许一个钟头就能干完这点活儿。”

    旅客挂上电话。这时列车员吹着口哨,从隧道里出来了。

    “这个修道工干劲真大!他说了,一个钟头就能修好。”

    旅客急忙又打电话:“爸,我刚才说得不对!不是两个钟头,是一个钟头。”

    “这可麻烦了!”父亲懊丧极了,“半个钟头我无论如何是干不完活的!”

    旅客又挂上听筒。列车员也从隧道里走了回来。

    “嘿,真是笑话!那边说半个钟头就修好了。”

    “该死的修道工,不是在说胡话吧!”旅客喊叫着跑向电话亭,“爸呀,你10分中内能过来吗?”

    “可以,孩子!拼上老命我也要干完这点活!”

    “哼,这个修道工真奇怪,先抱怨‘活太多,活太多’,可现在又说只要10分钟就可以修好了。”列车员又向旅客传达了最新消息。

    混蛋 , 他在搞什么鬼!”旅客嘟囔着骂了一句,又拨了电话,“爸,听我说,我们见不了面了。这儿一个混蛋先说停4个钟头,现在又说只停10分钟。”

    “真是个混蛋 , ”父亲赞同地说,“甭着急,我马上就过来!”

    “乘客同志们,快上车!”从隧道里传来列车员的声音。

    “再见了,爸爸!”旅客喊道,“他们不让咱们见面!”

    “等等,孩子!”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道,“我脱开身了,别挂电话!”

    这时旅客已跳上车厢。列车驶出隧道时,他凝望着巡道工的小屋,凝望着小屋窗口里用帽子擦着满脸汗水的老人。电话亭里,话筒里仍在响着父亲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我脱开身了,儿子,脱开身了!”

    (选自《读写月报》)

    1. (1) 阅读小说,梳理故事。

      一个坐火车的儿子,因隧道铁轨故障临时停车,想看望住在隧道附近的父亲;

    2. (2)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二段交代地点,点出环境,为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 . 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以夸张、变形、怪诞来折射现实。 C . 小说刻画人物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塑造父子形象。 D . 小说中列车员的几次不同表现实际上是对父亲的几次褒奖。
    3. (3)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但有些语言,细细品味,很有意思。请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是我,爸!火车在这要停整整四个钟头。

    4. (4) 本文貌似简单的情节却藏着诸多不合情理之处。请根据以下示例,再从文中找出一处作分析。

      (示例)文中的儿子在电话中告知父亲“火车要在这里停整整四个钟头”“修道工说要4个钟头才能修好”等,但作为修道工的父亲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就在面前的列车上,这样的情节不合常理。

    5. (5) 文中三次出现的“混蛋”,仅仅指修道工吗?联系小说主题,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哲学(节选)

    周国平

    ①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③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④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⑤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⑥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⑦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1. (1)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    )
      A . 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 . 亚当新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C . 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就能获得幸福。 D . 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幸福就成为可能。
    2. (2) 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提到了“读书”一事,但论证目的不同,试分析其不同。
    3. (3) 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周国平对“幸福”的理解?请选择一项并说明理由。

      A.金樽淸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 (4) 阅读完本文,想必你心里对真正的幸福也有自己的答案。请写一段12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要明确,论证要合理。
五、对比阅读
  • 6.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张十一功曹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诗人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写了本诗。②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羊踯躅花,二月花发,耀眼如火,月余不歇。④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乙)丰乐亭记(节选)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 , 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①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②窈然:深幽的样子。③滃然:水势盛大的样子。④掇:拾取,采取。

    1.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修治滁之明年                    

      而乐之

      ③又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④遂书以其亭焉

    2. (2) 用“/”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于 是 疏 泉 凿 石 辟 地 以 为 亭 而 与 滁 人 往 游 其 间

    3. (3) 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王夫之在《唐诗评选》里曾评论其诗:“寄悲正在比处。”请你结合甲文对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进行具体赏析。
    4. (4) 乙文结尾多次出现“乐”,请仔细阅读乙文,说说乙文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5. (5) 欧阳修和韩愈同为被贬之人,结合语境,试分析他们分别是怎样的心境。
六、作文
  • 7. 在本册书第四单元中,父子关系处处可见:《故乡》中闰土与水生是中国式传统父子关系;《我的叔叔于勒》中若瑟夫同情理解自己的父母,但内心对父母的冷漠行径并不认同;《孤独之旅》中杜雍和与杜小康一同面对困境,在“孤独”面前共同成长。小说《隧道》的主人公也是一对父子。那么,在生活中你对父子关系又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呢?

    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种现象或事理等。

    写作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