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

更新时间:2020-11-13 浏览次数:1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 . 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 . 分散的自然经济 C .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 . 王室日益腐败
  • 2.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掉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申后之父申侯联络犬戎举兵,杀了幽王。申侯起兵的理由应该是(    )
    A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 得民心者得天下 C . 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D . 顺乎天而应乎人
  • 3. 《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    )
    A . 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 . 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C .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D . 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
  • 4. 下图体现出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不包括(    )

    A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 中央政府机构既配合又牵制 C . 全国官僚机构体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D .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 5.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6. (2017高一上·高明月考)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 . 郡县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7. (2016高一上·太原月考)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

    A .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 .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 C . 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 .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 8.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

    A . 代议制 B . 轮番而治 C . 君主专制 D . 人民主权
  • 9. 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
    A . 《十二铜表法》 B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 《权利法案》 D . 美国1787年宪法
  • 10. 某中学进行《三世纪罗马帝国模拟法庭》的课外活动。其中,场景错误的是(    )
    A . 场景一: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案由:追讨欠款 B . 场景二:原告,一奴隶;被告,一罗马帝国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 C . 场景三:原告,一罗马帝国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人身伤害 D . 场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国的外邦自由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区的自由民。案由:商业纠纷
  • 11. (2019高二下·黑龙江月考)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
    A . 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 B . 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 .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 . 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 12. 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伦敦,43岁的保守党领袖卡梅伦最终以工党13年执政终结者的角色,入主唐宁街10号,成为自1812年利物浦勋爵之后,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卡梅伦会赞成下列哪句话(    )
    A . “内阁、枢密院和国会都是国王的会议机关” B . “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C .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D . “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 13. (2017高一上·天水月考) 小威廉·皮特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783年他获任首相,时年24岁。他就任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
    A . 首相是国家权力中心 B . 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 .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D .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 14.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认为:“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就英国而言,其政治制度改变的特点是(    )
    A . 和平为主、渐进发展 B . 政局动荡、进程艰难 C . 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D . 制定宪法、政党选举
  • 15. 华盛顿不得不向人们发出警告,“要么我们在一个领导之下成立联邦而结合为一个国家,要么我们就保持13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永远互相争吵”。华盛顿的这一警告所针对的是(    )
    A . 美国刚宣布独立,英美力量悬殊 B . 赢得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邦联制面临危机 C . 美国联邦宪法遭到强烈抵制 D . 南北方因黑奴制矛盾日益尖锐
  • 16. (2018高三下·黄陵开学考) 易中天在《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中说:“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是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材料中“精巧的设计”指的是(    )
    A . 君主立宪政体 B . 社会主义联邦政体 C . 联邦共和政体 D . 君主专制政体
  • 1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 .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 分权与制衡 C . 总统权力至上 D .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18. 根据“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的示意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呈现出政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和政体反复变化的特点 B . 其焦点表现为君主制和共和制政体形式的斗争、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的斗争 C . 法兰西的共和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但民主共和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D . 其确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对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 19. 观察下列漫画《俾斯麦下野》。1890年,长期担任德意志宰相职务的俾斯麦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漫画中,看着俾斯麦走下政治舞台的人物应该是谁(    )

    A . 帝国皇帝 B . 联邦议会议长 C . 帝国议会议长 D . 内阁大臣
  • 20. 1878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交的一项议案遭到帝国议会的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新一届帝国议会投票通过了该议案,经皇帝批准后生效。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    )
    A . 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权力 B . 首相有权力解散议会 C . 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D . 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 21. 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序号代表的内容应分别是(    )

    项目

    法国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政府首脑

    总统

    A . ①总统、②皇帝、③选举、④皇帝 B . ①总理、②宰相、③世袭、④皇帝 C . ①总统、②宰相、③选举、④皇帝 D . ①总统、②皇帝、③选举、④宰相
  • 22. 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抗日战争
  • 23. 鸦片战争中,一些清朝官员看到英舰不用帆桨也能行驶自如,认为“英人使用妖术”,于是请来法师助阵破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英国的军事力量远远超过清朝 B . 部分官员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C . 清政府动员各界力量参加抗英 D . 清军将领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
  • 24.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    )
    A .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 .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25. 下图的漫画发表在1858年10月2日的英国《笨拙》周刊上,标题为“John Leech”。一位大腹便便的清朝官员,身着朝服,双膝跪地,张开了大嘴:面前站着的一位矮小绅士正在把一卷条约(TREATY)向他口中塞去。下列内容符合漫画中条约(TREATY)的是(    )

    A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B .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 C .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D . 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 26. (2017·江苏会考)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B .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C .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 .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 27.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这突出体现了(    )
    A . 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 . 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 .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 .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 28.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 . 《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 . 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C . 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D . 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 29. (2015高一上·武汉期中)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 .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30. “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民族英雄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该选择的素材是(    )
    A . 宝山战役 B . 平壤战役 C . 黄海海战 D . 四行仓库战役
  • 31.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四千年来我们方大梦初醒,是从甲午战后割地赔款开始的啊。”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革命的开始 B .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C . 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立刻掀起高潮 D . 甲午战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民族意识
  • 32. (2018高一上·大连期末) “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33.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 . “弱者”最终灭亡 B . “弱者”成为“木偶” C . “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 . “弱者”被肢解瓜分
  • 34. 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街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 报刊报道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 35. 某位导演准备拍电视连续剧《孙中山》时,需要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诞生写一段“画外音”,下列材料哪一项不适合(    )
    A . 它特别规定实行总统制 B . 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C . 它是中国历史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D . 它是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制定的
  • 36.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先生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就曾经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据此,人们对皇帝的看法,辛亥革命前后出现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 B . 清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
  • 37. 《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 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B . 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C .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D .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鼓舞
  • 38.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下对这一《宣言》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发布于1919年 B . 得到中国共产党指导 C . 受到工商界响应 D . 体现了反帝爱国性质
  • 39.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下列各项不是从上述五四传单中获得的信息是(    )
    A .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和约上签字 B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反映了五四运动的性质 C . 把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 D . 表达了当时爱国青年的强烈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高度责任感
  • 40. 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

    A .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 .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 .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 .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 41.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材料二: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材料三: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并享有皇帝的尊称,是国家的元首……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 (1) 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比较该国皇帝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 4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 (1) 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一所引发的历史事件、图四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3. (3)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 (4) 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国家

    中国

    英国

    政治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

    对外政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材料二:1840—1900年列强侵华战争及中国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中英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

    割地

    香港岛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白银2亿两

    白银4.5亿两

    开埠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其他条款

    协定关税

    开设工厂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2. (2) 依据材料二,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在“开埠”方面出现的变化,指出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辛丑条约》的内容体现了此时清政府与列强之间是什么关系?
    3. (3) 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归纳1840—1900年列强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4. (4)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军民抗争起到什么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