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23 浏览次数:401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
  • 1. 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这一盛世局面为(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2. 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其中紫禁城建筑总面积16万余平方米,有各类殿宇等近9000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它的主要设计者是(   )
    A . 李春 B . 毕界 C . 沈括 D . 蒯祥
  • 3. 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    ),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A . 《望厦条约》 B . 《虎门条约》 C . 《黄埔条约》 D . 《南京条约》
  • 4.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为此,他们进行的实践活动(   )
    A . 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 . 有利于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5. 某历史学习论坛报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表中提供的资源,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源名称
    视频《秋收起义》《建军大业》
    图片《八七会议旧址》《井冈山会师》
    文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人毛泽东》
    A . 国共两党合作 B . 北伐胜利进军 C . 工农武装割据 D . 工农红军长征
  • 6. 1937年11月28日,伦教《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这则报道记述的会战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7. 1953年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利地会战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管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 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说明当时( )
    A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B .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效果 D . 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 8. 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曾说:“我们不模伤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雅典成为“邻人榜样”是因为(   )
    A . 商业繁荣 B . 开疆拓土 C . 文化教育 D . 民主政治
  • 9.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小麦、燕麦等农作物和美洲的特产玉米,甘翼、花生、南瓜等传向世界各地,而橄榄、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 形成了跨洋的“三角贸易” B .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 推动了全球物种的大交换 D . 使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
  • 10. 图中是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B . 全部政权归属苏维埃 C . 国际工人运动兴起 D . 苏德战场出现转折
二、综合题
  • 11. 材料一:

    材料二:康熙帝不仅是“康乾盛世”的开拓者,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通过平定地方叛乱和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我国辽阔的疆域版图在清朝前期基本奠定。

    材料三:

     史实历史意义
    A“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历经14年艰若卓绝的浴血奋战,捍卫
    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1941年后,日本投入陆军总兵力的80%用于侵华,而用于南太平洋
    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侵华兵力的20%,一直到1945年,拥
    有100余万兵力的日本陆军主力派遣军,在中国军民多年的打击消耗和
    最后的全面反攻下,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C1945年4月,中国同美国、英国,苏联共同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
    建立联合国,随着《联合国宪章》正式出台,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
    任理事国之一。
     
    1. (1) 指出材料一中图2到图3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历史发展趋势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康熙帝维护国家统的丙例史实。
    3. (3) 根据材料三的史实,分别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1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正式通车,陆地交通从此迈进了铁路时代,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铁路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摘编自王民同《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城的重大成就,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世界铁路的总长度成倍增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区额资金,加快铁路建设。中国铁路坚持自主创新,系统掌握了时速250公里和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速度等級的高連铁路成套技术。按照国务院制定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预计到2020年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将达到14.6万公里,覆盖大约9%的20万人口及以上城市。其中,高铁(含城际铁路)大约3.9万公里,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关好蓝围的实现。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陆地交通迈进铁路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 (2) 有人认为,“内燃机的发明在交通运输领城内引发了一场变革”。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高铁将继续领跑世界”的原因。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 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了新的国际秩序。

    ——摘端自黄安年《当代世界史责料选辑》

    材料二:随着战时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 军事实力的扩张,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野心急剧膨胀,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遇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美国以“大鼓星”的面貌摇款了西欧。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 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中国,美国等国以及欧盟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摘编 自姚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并分别说明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拯救”西欧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当前形势,围绕建立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简述中国、美国以及欧盟的不同态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